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令人难过的“表态艺人”上榜

瑞典服饰品牌H&M近日因为发表声明,拒用新疆少数族群被迫劳动生产的棉花,引发中国从上到下扬言抵制,而中国官媒《人民日报》显然有意让野火延烧,并借机向“西方势力”展现全国官民一心的团结,进一步点名了一众一线时尚品牌,指出它们与H&M一样加入了BCI(良好棉花发展协会),让这起中国史上最大的时尚界“被辱华”事件一发不可收拾。 

事件爆发后,中国艺人毫无悬念纷纷与被点名的代言品牌切割,几个常见的“爱国”台湾、香港艺人也不落人后,宣示力挺新疆棉花。中国网民也乐于适时展现爱国心,烧鞋、烧衣、出征未表态艺人,一样都没少。 

可能因为对常见的人名渐渐无感,有别于过去类似表态事件发生后的群情激愤,此次台湾民间的舆论,除了部分仍力不从心地挞伐“倒戈”艺人,更多的发言竟更像是在“哀悼”,特别是对新旧“男神”(许光汉、彭于晏)、“女神”张钧宁及“E神”陈奕迅。 

这三“神”中又以陈奕迅的角色最为特别。陈奕迅不是台湾人,但在台湾民众心目中却有著近似同乡熟人的亲切感,唱片在台发行成绩亮眼,又是金曲奖最佳华语男歌手获奖纪录保持人。陈奕迅代言adidas超过10年,随处可见的广告让他几乎与品牌划上等号,只是再深厚的情谊也敌不过国家的介入。 

许多人细数陈奕迅的歌,如何陪伴他们度过的青春与一次次的心痛,哀叹“以后去KTV不唱他的歌了”;另一些人则持续试探,作品与人品,甚或政治立场是否能够分开来看?毕竟要一夕之间否定一个喜爱多年的人,如同否定自己一般违反人性。 

类似的两难近年也在欧美反复上演。“#MeToo”运动让受害女性在男性主导的好莱坞中得以发声,并且见证一个个“猎捕者”倒下;但对支持该运动的一般民众而言,是否应就此否定一名加害者或嫌疑人的作品同样不是容易的决定。 

有些人获得反感的资讯后,难以像过去一样欣赏并享受作品带来的启发,不看、不听是再自然不过的决定,但也无须据此攻击能将两者拆开对待的人,尤其当他们无意回避当事人负面事例时。 

“#MeToo”运动反对的并非个人,而是更庞大的司法体系和社会结构。“新疆棉”事件中的艺人表态不是第一次,未来也肯定会有更多令人难过的人名上榜;身在自由中的我们,或许更该将目光绕过个体、直视背后那更庞大的政权,不让它轻易藉代罪羔羊掩饰更多的“恶”。 

(※作者为新闻工作者,全文转自上报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