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箫
很久没和大家聊词了,最近澳洲圣诞节放假,写几篇短文稍放松一下吧。若一篇写5000字以上,担心会给读者增加压力,毕竟都在放假嘛。想到词的句法尚未说完,觉得应该善始善终,还是要往下续。且既然谈了句法,若不谈字法、章法,有点过意不去,所以以后也抽空说一说字法、章法。今天聊词的翻转句法。
之前讲过词的设想句和层深句,各位可以点进本频道(“清箫看世界”)首页回顾。什么是设想句呢?例如苏轼〈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如刘过〈唐多令〉:“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想要如何,却害怕如何,或不得如何,理想与现实形成鲜明对比。那么层深句呢?我将其概括为:“已经这样,却还那样”。例如陆游〈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周邦彦〈瑞鹤仙〉:“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王沂孙〈醉蓬莱〉:“一室秋灯,一庭秋雨,更一声秋雁。”层深句通常含有“已”、“更”、“又”、“那堪”等字,往往有递进。设想句和层深句的共同效果是加重情感,意不单薄。
词还有一种翻转句,亦称翻案句,即推翻一层,另写一层。
学诗的朋友们很可能见过翻案之法,此法可使诗增添新意,令读者眼前一亮。袁枚《随园诗话》云:“诗贵翻案”,并列举数例。比如,杨花是飘零之物,而昔人作诗云:“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有一春忙。”又如,龙门是高境,鲤鱼跃龙门多么令人羡慕,但有人却说:“好去长江千万里,莫教辛苦上龙门。”谢榛《四溟诗话》也有一翻案之例:“《家语》曰:‘水至清则无鱼。’杜子美曰:‘水清反多鱼。’翻案《家语》而有味。”
词的翻案有哪些例子呢?如下:
东坡〈水龙吟〉:“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吴文英〈高阳台〉:“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
程垓〈水龙吟〉:“不怕逢花瘦,只愁怕、老来风味。”
下面赏析翻转句的效果。
不恨此花飞尽
我们先读苏轼〈水龙吟〉全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一阕次韵之词,作于苏轼被贬谪居黄州期间。那时他的好友章质夫写了一首咏杨花的〈水龙吟〉,苏轼随后和了一首。和韵就是依照原作的韵再写一首回赠;次韵则是和韵的一种,要按照原作用韵的次序写。比如原作第一句押韵的地方用“坠”,你和的时候也要用“坠”;第二句原作用“思”,你也要用“思”。按理说,次韵之作受制于原作的韵,所以不容易写得比原作好,但苏轼这首〈水龙吟〉却在章质夫原作之上,足见东坡水平有多高。王国维《人间词话》对此感叹:“东坡〈水龙吟〉咏杨花,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才之不可强也如是。”其后说:“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对苏轼该词评价甚高。
接下来我们细品这首词。
苏轼该词藉咏杨花而抒发离愁。起句即不凡之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下笔何其自然,情感何其浓郁!无论写景还是咏物,均当以自然言情者为妙,明说无人惜,实暗藏一多情之人,怜惜杨花纷纷飘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将杨花拟人化,她好似抛却了家,依傍在路边,貌似无情,实为有思,如杜甫诗云“落絮游丝亦有情”。柳枝似愁情萦绕的柔肠,柳叶似“欲开还闭”的困倦娇眼,杨花又好似入梦的女子,随风飘向万里之外,寻找她日思夜想的丈夫,却又被莺啼声惊醒,想像何其妙哉!“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化用唐人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再看下片,换头处用翻转句法承上启下:“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此花”即杨花,不应怨杨花飘尽,只应恨落红再难返回枝上。该二句照应首句“似花还似非花”,杨花本来就不是花啊!何必去感叹杨花飘零?真正的花是西园落红呀!此词主题明明是咏杨花,东坡为何写落红?二者有何关联?个中原因,惟赖诸君反复品读,方能领会。此处用的是曲笔,以落红反衬杨花,更表现杨花境地之凄——人们都去怜惜落红,谁来怜惜柳絮呢?正与开头“无人惜”呼应。
继之,“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杨花去哪了?已化作一池浮萍,她的春色三分,两分归于尘土,一分付诸流水。妙哉妙哉!试想,杨花怎能变成浮萍?分明是词人的慰藉呀!不忍承认杨花无迹可寻,只好指著浮萍说:她们在那!他不仅“知道”杨花飘到何处,还能“计算”春色的比例,与唐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异曲同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堪称千古绝唱。
咏物词非常难写,稍有不妥,便易拘束不畅,或晦涩不明。而东坡此作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恰到好处,明知他写的是杨花,又恍惚间以为不是杨花。沈谦《填词杂说》评曰:“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刘熙载《艺概》评曰:“‘似花还似非花。’此句可作全词评语,盖不离不即也。”再读全词,诚是“似花还似非花”。
伤春不在高楼上
再看下一翻转句例:“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此句出自吴文英〈高阳台〉。我们先读全词:
修竹凝妆,垂杨驻马,凭阑浅画成图。山色谁题?楼前有雁斜书。东风紧送斜阳下,弄旧寒、晚酒醒馀。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
伤春不在高楼上,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怕舣游船,临流可奈清臞?飞红若到西湖底,搅翠澜、总是愁鱼。莫重来、吹尽香绵,泪满平芜。
这首词作于宴席分韵的场合。宴席分韵词多表达喜乐之情,为何该词如此悲伤?吴文英的词本就多为恋情怀旧之作,且他生活在南宋末期,故有对国运衰颓的感慨。试看此词中,“斜阳”、“飞红”、“吹尽香绵”寄托其哀世之情,昔日繁华的大宋如今似夕阳、落花、柳絮,正随春消逝。
当时吴文英故地重游,来到西湖名胜丰乐楼。楼外西湖风光虽好,词人却难以喜悦。他虽见修竹垂柳,山水如画,却有风送斜阳触目伤心。杜甫诗云:“花近高楼伤客心”,此刻,吴文英也于高楼上黯然神伤。“自消凝,能几花前,顿老相如?”“顿”字用得好,仿佛转眼间人就老了。
下片由楼外转向室内,换头三句承上启下。上片围绕高楼,本以为登楼已足够伤感,词人却说“伤春不在高楼上”,推开一意,而另辟新意:“在灯前攲枕,雨外熏炉。”登楼凭阑固使人愁,然时间短暂,况宴席上有人同饮,尚不致孤独难熬,莫过于漫漫长夜,在灯前独倚孤枕,点著熏炉,听窗外春雨潇潇。雨声是听觉上带来的伤感,又有春寒侵袭,最易伤春,如后主词云:“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今天先讲到这里。最后稍总结:翻转句用在过片可以承上启下,撇开一层,另辟新境,似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令读者意想不到。当然,你也可以不用在过片,作词不能死板地照猫画虎,以后真情流露时,又碰巧想到新意,且不突兀,再考虑活用。还得熟悉所选词牌的词谱,句的长短也要考虑。
本文由看新闻网原创、编译或首发,并保留版权。转载必须保持文本完整,声明文章出自看新闻网并包含原文标题及链接。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2c8a7088-224b-4657-b688-b026446ea60e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