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就是觉悟太浅

威权管制内的“香港下半场” 

自2019年中国涉外事务急遽转向以来,台湾面临由怀柔转向更粗暴的断交孤立与武力威吓,国民自然对站于抗中最前缘的香港,产生“命运共同”的关切之情。 

诚如前文提及,愈挫愈勇的台湾人决心以行动捍卫国家主权,望洋兴叹的中共祇能卸下“一国两制”的虚伪垂范,以操作武汉肺炎防疫政策及订立《国安法》,在“非常时期”实行铁腕手段,塑造威权下的“管治新常态”,从而直接染指香港内政。 

仅在本周初,港警罗织罪名构陷民选区议员,前自决派领袖遭法院定罪,为议会人大化的民主前路再添阴霾,尤以后者引起国际关注。中央社亦以《香港下半场》专题报道概述香港现况(),但隔岸观察政情,毕竟心有馀而力不足。 

台湾如何误解港情 

举例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决定、特区政府刊宪取消四名泛民主派议员资格,终引发反对派共同进退撤出议会阵地,被描绘成可歌可泣的“总辞”,集体杯葛不义政权。 

必须澄清的关键细节,2020年立法会选举遭政府藉武肺疫情蛮横取消,现役议员全数经人大委任,而非重新获得民意认受的“延任”。故当前特殊的“议会”(委任机构),其法理依据既在北京,而非由地区选民或功能界别授权,那么即使取消委任,严格来说属“合理合法”的“解雇”。 

争取民主遇上好行权宜的特区政府,向来被动的反对派不幸深陷“反应型政治”。2019年区议会选举翻转,2020年立法会从反对派初选、大选因《紧急法》延期、泛民违背民调结果接受人大委任到无奈全面撤出,议会路线变得无关政治理念与实践,仅由民代或群众视乎反应与舆论声量决定行动准则,本质甚是民粹。 

对放弃议席的泛民议员而言,他们大多为另兼本业的代议士,“退出政坛”仅意味放弃政治影响力,回归专业界别延续个人事业,或在波谲云诡的政局中明哲保身,既未尽如专职民代般丧失席次等同生计断绝、地区事务及政策倡议无以为续,相比起社运领袖或抗争参与者面临动辄数以年计的刑期,或在滥捕及起诉的漫长司法角力中耗尽资源,代价殊少。 

其中一名遭褫夺公权的功能组别议员梁继昌,正是个中显例。他卸任后接受传媒专访,不但否定外国游说其间得到民意支持的“揽炒”(美国援引《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制裁香港),更坦言过去因维持表面团结,未有透露真实想法。 

由此可见,从议事抗争之敷衍到寻求境外奥援的违心,他们根本无意肩负选民托付的政治责任,著力推动社会变革,从政对其而言,不过是在生涯履历添上一笔罢了。

议会之路中绝以后 

假如要扣问温和民主派的未来,还有中共棋局之进路,难免悲观。多年来反复探讨香港议会反对派的种种缺失,以及议会外开拓政治想像,在此不赘;往后会著力设想并描绘大厦倾覆的崩坏蓝图,故谨此作结。 

去年反送中演变成激烈的民主运动,为北京带来迎头痛击。为阻挡反对派凝聚民气力争立法会过半议席、将香港民主议程置于全球视野,中共不惜全力收紧对港政策,并透过一系列政治过程确认,务求各环节做到滴水不漏。 

于是乎,“选举”可以粗暴取消,泛民低头妥协又遭无情踢走,前有北京假借《基本法》宪政霸凌,后有特区政府逞国安罪行司法报复,更准备研究“大湾区境外投票”公然规避本地监察,威权自此再无顾忌可言。 

然而是否有以上铺垫,中共就会放心推行以《831决定》为框架的“假普选”?恕我无法苟同。这是基于泛民“以物易物”的一厢情愿,设想中共进行相反操作“有双普选方可23条本地立法”的条件交换。问题在于,那是在对方未能彻底控制局面之际,无异与虎谋皮。 

泛民“寸土必争”的一时妥协,自此在中共眼里已丧失统战价值。如今中共实际构筑了无竞争议会,生杀予夺,还需要给你虚假的民主粉饰橱窗? 

“乌坎事件”的侧面参考 

近日获得金马奖的纪录片《迷航》,试图连贯乌坎的过去与现在 ,可惜仍是语焉不详。

回顾乌坎的悲剧 — 起初奋起抗争并试办民主选举的村委,其后不是在参与过程中遭恐吓、劝退,不肯屈服的就被加诸莫须有的罪行,身陷囹圄,更有人迫不得已流亡异国寻求政治庇护。这场轰烈且短促的“民主实验”,在公众关注热情减退、逐渐退出镁光灯以后,早就在徒具虚形的制度下烟消云散。 

新生民主之所以无法萌芽,看似缘于中共官僚作风、村委力弱无法颉颃威权,加上过程中的构陷抹黑、村民的忿懑与不成熟所致。可是究其真相,很可能与汶川地震灾后处置雷同:中共如水银泻地般的地方党委,积极发挥“思想教育”之作用,针对村民以至村委本身极尽分化煽动之能事,先令事件本质止于“维权”,而非往上提升到“争取民主自治”,再往复地威迫利诱,致使因为各方利害矛盾导致一时的团结分化瓦解。 

最终,既孤立并逐一击破“反动势力”,成功将村民引诱至改革者的对立面,倒过来同情甚至拥抱起政府领导。 

村民不敢持续抵抗,反而选择继续隐忍贪渎的中共爪牙;当一切恢复旧观,未必错在对手太强,而是自身觉悟太浅,而已。这与香港境况,何其相似? 

(※作者为香港人/网媒记者兼撰稿人,全文转自上报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