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方便面:3000年前的美食让网友直呼高级!

每到中国新年,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百姓们都会吃一种名为“烙面”古老的面食,烙面的历史可追溯至距今3000年的商末周初,而它也因为具有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就能享用的独特优点,被人们称为“中国古代的方便面”。

根据当地的百姓所述,相传周武王姬发巡猎途径礼泉地区时不慎坠马受伤,后被当地农户所救。在姬发养伤期间,刚巧吃到了当地农户家中的烙面。姬发发现烙面的存贮期非常长,而且还有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于是他便将烙面带回营中,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那些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一路打到了商朝的国都(今河南境内),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中国古代的方便面”。据说唐王李世民晚餐尤喜食烙面,也曾几度被历代王朝封为御用食品,更是中国传统养生面食的代表之首。

每年新年前夕,礼泉县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夫妻二人搭帮合作的方式在当地比较常见。

在天刚蒙蒙亮时,家中的男人就将数十斤面粉倒入一个大瓦盆中,加水使劲抓洗,直至将面中的面筋洗出,成为无块的糊状。紧接着再由家中的女人通过烙烤的方式将面糊烙成类似煎饼一样的面食。由于刚烙好的面饼温度较高,饱含水分,不利于保存,所以夫妻二人还需要将一张张面饼晾于阴凉的厅堂之中。等到全部晾凉后再将面饼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等到太阳下山后,女人将所有叠好的烙面集中起来用木板压好,再由男人搬来青石等重量大的实物,将烙面压瓷压实。

以上调面、摊面、叠压就需要花费整整一天时间,第二天,由男人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再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直到此时烙面制作才算全部完工。成品烙面能供全家食用很长时间,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

礼泉烙面的吃法多样,既可加汤食用,也可以干吃。而它最具特色吃法被称之为泖“mǎo”。即将面盛在碗中,反复用烙面汤(类似过桥米线的方法)浇之。在这其中,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选用上好的猪大骨,再将上等的猪油和辣椒面调在一起,配以五香大料、葱花、韭叶、西红柿,虾皮、盐以及当地酿造的香醋,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

吃烙面的方法也是极有讲究:一是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空隙开张,汤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汤里有面,面中有汤,汤多面少,才能热气蒸腾,美味浓烈,因而一碗面以三、四筷子捞完为宜。二是热汤浇上即食,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左右寒暄,耽搁时间。因为烙面膨胀较快,即浇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如果在汤里泡得过久就会胀软难吃,两者口味相差极大。三是只吃面而不喝汤。汤已入面,面中含汤,吃了面还喝汤,过头了,饭后一定口渴不止。

烙面对于礼泉,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北部山区,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摆开筵席,早饭必定是吃烙面。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