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方便麵:3000年前的美食讓網友直呼高級!

每到中國新年,中國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的百姓們都會吃一種名為「烙面」古老的麵食,烙面的歷史可追溯至距今3000年的商末周初,而它也因為具有存貯期長、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就能享用的獨特優點,被人們稱為「中國古代的方便麵」。

根據當地的百姓所述,相傳周武王姬發巡獵途徑禮泉地區時不慎墜馬受傷,後被當地農戶所救。在姬發養傷期間,剛巧吃到了當地農戶家中的烙面。姬發發現烙面的存貯期非常長,而且還有方便攜帶、熱湯沖泡即成麵食的獨特優點,於是他便將烙面帶回營中,選定為伐紂途中的軍用伙食。那些久居關中平原的數萬軍士,背負着烙面一路打到了商朝的國都(今河南境內),打敗了商紂王,開闢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後人因此稱烙面為「中國古代的方便麵」。據說唐王李世民晚餐尤喜食烙面,也曾幾度被歷代王朝封為御用食品,更是中國傳統養生麵食的代表之首。

每年新年前夕,禮泉縣家家戶戶便開始製作烙面,夫妻二人搭幫合作的方式在當地比較常見。

在天剛蒙蒙亮時,家中的男人就將數十斤麵粉倒入一個大瓦盆中,加水使勁抓洗,直至將面中的麵筋洗出,成為無塊的糊狀。緊接着再由家中的女人通過烙烤的方式將麵糊烙成類似煎餅一樣的麵食。由於剛烙好的麵餅溫度較高,飽含水分,不利於保存,所以夫妻二人還需要將一張張麵餅晾於陰涼的廳堂之中。等到全部晾涼後再將麵餅摺疊成手掌寬的長條,一條條碼放於一張乾淨木板上。等到太陽下山後,女人將所有疊好的烙面集中起來用木板壓好,再由男人搬來青石等重量大的實物,將烙面壓瓷壓實。

以上調面、攤面、疊壓就需要花費整整一天時間,第二天,由男人移開青石,拿出被壓瓷實的長條,再由女人在案上逐條橫切為細絲後,整齊碼放於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陰涼處,直到此時烙面製作才算全部完工。成品烙面能供全家食用很長時間,少則將近十天,多則半月有餘。

禮泉烙面的吃法多樣,既可加湯食用,也可以干吃。而它最具特色吃法被稱之為泖「mǎo」。即將面盛在碗中,反覆用烙麵湯(類似過橋米線的方法)澆之。在這其中,烙麵湯的烹製便是關鍵所在。烹湯一般選用上好的豬大骨,再將上等的豬油和辣椒麵調在一起,配以五香大料、蔥花、韭葉、西紅柿,蝦皮、鹽以及當地釀造的香醋,再加入自家特製油潑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製成一鍋色澤艷紅、香辣誘人的烙面紅湯。湯燒開後鍋底扔進一塊劈柴,使湯一直保持小滾。食用時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內,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蔥,熱湯澆上,即可食用。

吃烙面的方法也是極有講究:一是要面少湯多。烙面遇到熱湯,空隙開張,湯的五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湯里有面,面中有湯,湯多面少,才能熱氣蒸騰,美味濃烈,因而一碗麵以三、四筷子撈完為宜。二是熱湯澆上即食,萬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攪攪拌拌,左右寒暄,耽擱時間。因為烙面膨脹較快,即澆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細和湯的辣香,如果在湯里泡得過久就會脹軟難吃,兩者口味相差極大。三是只吃麵而不喝湯。湯已入面,面中含湯,吃了面還喝湯,過頭了,飯後一定口渴不止。

烙面對於禮泉,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飲食文化。在禮泉北部山區,逢年過節開葷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說,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等擺開筵席,早飯必定是吃烙面。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