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推道路正名 原来台湾道路收藏了大半个中国

近日,台北市长柯文哲抛出了台北道路正名的议题,在岛内和对岸引发关注。台湾蓝绿阵营据此展开讨论,柯文哲此举还遭到中国官媒批评。台北市府发言人表示,改名有相关程序,并非一蹴而就。自从今年3月经历“鲑鱼之乱”,目前台湾民众对此反应冷淡。有分析认为,台湾道路以中国城市命名,并非完全出于“心怀故土”。

据台湾上报消息,台北市长柯文哲20日上午新辟脸书粉丝专页,抛出台湾街道去中国化议题,但短短3小时便悄悄下架。

报道称,市府发言人陈智菡20日下午出面解释,抛出此议题作为倡议,希望使路名与台北有更多连结,未来市府也会朝这方向研议,而粉专则是柯的民间友人设置,未料引发热烈讨论,已暂时关闭,提升内容再重新亮相。

陈智菡回应称,更改路名不易,须先取得五分之一以上相关所有权人提案连署,经户政所审查通过,还要有四分之三以上所有权人同意,再经市政会议审议等程序,才能修改,未来北市府会朝这方向研议。

柯文哲抛出该议题后不久,民进党台北市议员简舒培在脸书讥讽道:“不改的是小狗。”

26日,国民党台北市议员李柏毅在质询民政部门表示:“许多民众只认得道路名,而不知道道路价值,建议市府可以先找一条路试办改名,并调查周边民众反应。”

这一事件也引起了中国官媒的关注。环球时报22日刊文称,台北市长柯文哲挑战2024年“大位”,标榜“本土台味”,打出所谓“台湾街道正名运动”。文章还援引岛内分析人士观点,柯文哲抛出“台北街道正名”是为讨好“台派”,为2024年“大选”做准备。

“鲑鱼之乱”后,台湾人日趋理性 

尽管这次道路正名运动在两岸官方层面引起讨论,但是两岸网友对此反应相对冷淡,微博和脸书上只有零星的讨论。 

自从台湾民主转型以来,正名运动对于台湾人来说并不陌生。早年有蒋介石机场改名桃园机场、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改为凯达格兰大道、中正广场改为自由广场,每次改名的背后,不仅有统独的对立,也有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 

今年3月台湾发生的“鲑鱼之乱”向人们呈现了改名的另一种诉求。据悉,某知名寿司店推出优惠活动,只要名字里带有和“鲑鱼”读音相同的字,就可以免费用餐。消息一出,一些年轻族群相继至户政机关办理改名,至活动结束,有300多人名字中带有“鲑鱼”。

据上报报道,国民党台北市议员李柏毅26日质询时表示,若南京东路改成“文哲大道”,那房价会跌还是升?台北市民政局长蓝世聪认为,改名不会让房价下降。

台湾道路藏着大半个中国

21日,柯文哲在其脸书发文称:“路名,不只是路名。一座城市的路名,改造了城市里生活的人的记忆与认同。任何路名的命名或更改,蕴藏了不同的文化意涵与权力关系。”

他还提到,为什么明明生活在台湾,却有那么多取自中国省份,城市的路名呢?宁夏,天津,南京,长安,杭州⋯在高举反攻大陆的时代,这些路是很多人心灵寄托;但时至今日 ,却缺少与在地的连结,让年轻一辈仿佛被淹没在陌生的城市里。

1945年国民政府迁台后,台湾道路名曾有过一次大规模更改。当时,台湾道路因袭了华人以城市命名的传统,大部分以中国城市来命名。

台湾网媒READr统计,全台有14%的街道名称与中国城市名一致,其中最多落在台北市,占比超过三成,然后是嘉义市与新竹市。

据台湾关键评论披露,台北市路名有大量的中国元素,一直被认为是1949年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心怀故土”之举,其实并非完全是为了缅怀失去的中国江山。

文章提到,台湾光复后,台北道路更名的工作交到了一位来自上海的建筑师郑定邦的手上。他参考了当时上海道路的命名规则,分别用省份和城市来命名。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