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推道路正名 原來台灣道路收藏了大半個中國

近日,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了台北道路正名的議題,在島內和對岸引發關注。台灣藍綠陣營據此展開討論,柯文哲此舉還遭到中國官媒批評。台北市府發言人表示,改名有相關程序,並非一蹴而就。自從今年3月經歷「鮭魚之亂」,目前台灣民眾對此反應冷淡。有分析認為,台灣道路以中國城市命名,並非完全出於「心懷故土」。

據台灣上報消息,台北市長柯文哲20日上午新辟臉書粉絲專頁,拋出台灣街道去中國化議題,但短短3小時便悄悄下架。

報道稱,市府發言人陳智菡20日下午出面解釋,拋出此議題作為倡議,希望使路名與台北有更多連結,未來市府也會朝這方向研議,而粉專則是柯的民間友人設置,未料引發熱烈討論,已暫時關閉,提升內容再重新亮相。

陳智菡回應稱,更改路名不易,須先取得五分之一以上相關所有權人提案連署,經戶政所審查通過,還要有四分之三以上所有權人同意,再經市政會議審議等程序,才能修改,未來北市府會朝這方向研議。

柯文哲拋出該議題後不久,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簡舒培在臉書譏諷道:「不改的是小狗。」

26日,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李柏毅在質詢民政部門表示:「許多民眾只認得道路名,而不知道道路價值,建議市府可以先找一條路試辦改名,並調查周邊民眾反應。」

這一事件也引起了中國官媒的關注。環球時報22日刊文稱,台北市長柯文哲挑戰2024年「大位」,標榜「本土台味」,打出所謂「台灣街道正名運動」。文章還援引島內分析人士觀點,柯文哲拋出「台北街道正名」是為討好「台派」,為2024年「大選」做準備。

「鮭魚之亂」後,台灣人日趨理性 

儘管這次道路正名運動在兩岸官方層面引起討論,但是兩岸網友對此反應相對冷淡,微博和臉書上只有零星的討論。 

自從台灣民主轉型以來,正名運動對於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早年有蔣介石機場改名桃園機場、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為凱達格蘭大道、中正廣場改為自由廣場,每次改名的背後,不僅有統獨的對立,也有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 

今年3月台灣發生的「鮭魚之亂」向人們呈現了改名的另一種訴求。據悉,某知名壽司店推出優惠活動,只要名字裡帶有和「鮭魚」讀音相同的字,就可以免費用餐。消息一出,一些年輕族群相繼至戶政機關辦理改名,至活動結束,有300多人名字中帶有「鮭魚」。

據上報報道,國民黨台北市議員李柏毅26日質詢時表示,若南京東路改成「文哲大道」,那房價會跌還是升?台北市民政局長藍世聰認為,改名不會讓房價下降。

台灣道路藏着大半個中國

21日,柯文哲在其臉書發文稱:「路名,不只是路名。一座城市的路名,改造了城市裡生活的人的記憶與認同。任何路名的命名或更改,蘊藏了不同的文化意涵與權力關係。」

他還提到,為什麼明明生活在台灣,卻有那麼多取自中國省份,城市的路名呢?寧夏,天津,南京,長安,杭州⋯在高舉反攻大陸的時代,這些路是很多人心靈寄託;但時至今日 ,卻缺少與在地的連結,讓年輕一輩仿佛被淹沒在陌生的城市裡。

1945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道路名曾有過一次大規模更改。當時,台灣道路因襲了華人以城市命名的傳統,大部分以中國城市來命名。

台灣網媒READr統計,全台有14%的街道名稱與中國城市名一致,其中最多落在台北市,占比超過三成,然後是嘉義市與新竹市。

據台灣關鍵評論披露,台北市路名有大量的中國元素,一直被認為是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的「心懷故土」之舉,其實並非完全是為了緬懷失去的中國江山。

文章提到,台灣光復後,台北道路更名的工作交到了一位來自上海的建築師鄭定邦的手上。他參考了當時上海道路的命名規則,分別用省份和城市來命名。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