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人要记住这包羞忍辱的一幕──2022地方选举系列之二

选举大败,蔡英文依惯例辞去党主席,果然开始有人认为,这意味著蔡英文已经进入“跛脚任期”。这种说法想当然耳,但不仅忽略了蔡英文身为总统的宪法职权与她的任期相始终,恐怕也没意识到,即使在地方选举大败的此刻,蔡英文还是大于民进党,是民进党需要蔡英文,远大于蔡英文需要民进党。炒作蔡英文身为总统兼党主席的败选责任,说她从今以后开始“跛脚”,纯粹是个拿来斗争泄愤的假议题。

败选了,民进党内检讨声音不断,有人说当初没收初选是个错误决策,有人说派系“圈地”隔绝了外界的声音,也有人说侧翼粉专用力太过。其实,这些都是问题,但也可以不是问题。例如,民进党这次唯一初选的屏东虽然胜选,但得票率是有史以来最差,原因之一是初选裂痕太深,党内根本不团结,初不初选根本不是关键。而派系“圈地”划地盘一直是民进党的传统,怎么以前没事,现在都出错。至于同样的“侧翼粉专”,三年前才努力地拱蔡英文上位,现在却都变成罪魁祸首?

民进党在重大选务上一向是集体领导,败选不会是单一派系或一个人的责任,而是集体的责任。民进党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找战犯,而是要想想自己该如何回应选民在这场选举里要告诉民进党的事。至于该怎么做?四年前那场大败后的过程可为殷鉴。

首先是党,蔡英文在四年前辞去党主席之后,党内深知不能再陷派系恶斗,于是跨派系的青壮派立委连夜商议,共推谢系“大师兄”卓荣泰出任党主席。面对大选的党,业务单纯,必须忠诚地执行跨派系的决议并守住党机器,所以过渡党主席辈份不用太高,但必须获各派系,特别是可能的总统参选人的信任。民进党人此刻要想的是,党内有谁具备这样的条件?特别是能够公平地执行总统初选选务,又不会受到参与初选者的质疑。

其次是政,当时在苏贞昌接任赖清德出任阁揆之后,严密地管控行政院重大政策,尽量产出让多数民众有感的政绩,举凡太过“进步”却又容易引起民怨的政策,诸如“限塑”、“加速淘汰老旧机车”等政策全部留中不发,与民生高度相关的物价水电同样也受到严密的监视。苏贞昌作风强势,不少派系大老与县市长对他不满;不过。苏贞昌执行力超强,连一向跟他不对盘的蔡英文都没话说,所以他成为过去近30年来任期最久的行政院长。

前天传出民进党败选的讯息后,苏贞昌随即向蔡英文请辞并获得慰留;由于是在立院会期中,这个慰留并不令人意外。蔡英文此刻要想的是,她是否打算让苏贞昌的阁揆任期与她的总统任期相始终?民进党需不需要“换手气”,让一个新的阁揆陪他做完这最后一年半的任期?

最后是府,也就是身为候选人的蔡英文本人。在2018年败选后,蔡英文积极寻求改变,不仅全盘接受幕僚的建议,努力接近社群媒体与重量级网红,也定期召开“回廊谈话”,主动与外界沟通。在朝野关系上,她同样主动出击,联系拜会新当选的六都首长,在那场台北北门邮政大楼的“蔡柯会”里,当时成为败选之的的蔡英文满脸堆笑,希望能全力拉拢柯文哲,而柯文哲却老大不甩用斜眼瞧著她,如此包羞忍辱的一幕,代表的是蔡英文坚持求胜的意志,迄今犹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蔡英文已经不再是候选人,这个要向选民积极表达诚意、谦卑与改变的主要责任自然已不全在蔡英文身上,那还有谁可以担?是执政团队?或是目前最可能代表民进党参选下届总统的赖清德?执政团队里的每个人,尤其是赖清德,是否充分意识到改变的迫切与责任?

面对选战,府院党是一体的,它们各自有不同的阶段性责任与义务,这其中,任何的小私小怨都微不足道。

不少民进党人将这次选举结果视为“钟摆效应”,认为是选民在中央与地方选举分裂投票的结果,14个月后的总统立委大选自然就会“摆回去”。不过,2019年有韩国瑜执意参选事件,有香港反送中事件,这样的历史如何能在2023年重演?更何况,在野党会进化,选民一样也会进化;若吝于向选民表达谦卑与改变,只想反复躯动“抗中保台”的令箭,终将有坐吃山空的一天。

(全文转自上报)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