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误判形势 代表团赴欧“谈和”失败

消息人士说,北京于去年11月底派代表团赴欧洲访问,准备谈判取消对一德国智库的“制裁”,但却宣告失败,因为欧盟决定延长对中共官员和实体的制裁。

南华早报周一(1月3日)报道,该代表团由吴红波带队,任务是“求和”,与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讨论受制裁一事。消息人士说,代表团在11月访问欧洲时,一位前中国大使与MERICS的代表会面。

根据消息人士称,中共希望撤销对智库的制裁,“他们(中方)认为他们可以对制裁做些什么,因为制裁在 3 月份到期。”一位消息人士说,“但他们来得太晚了。”

“来得太晚”的意思是欧盟在11月的最后一周同意,延长对中共官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陈明国、中共党委常委王明山和王君正、前新疆政法委书记朱海仑)和一个中共实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的制裁。12月6日,欧盟通过决定将制裁延长至2022年12月8日。

欧洲议会德国籍的对中关系代表团团长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当时表示,在制裁被延长之前,中共曾抱持幻想,欧盟会屈服于北京,在2022年3月结束对中共的制裁,但显然的,中共对形势有所误判。

南华早报的消息人士也称,双方在重启关系方面缺乏进展,反映出北京对欧洲运作机制缺乏认识。

去年美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因为中共迫害新疆人权,对中共官员和机构进行制裁,中共进行所谓“反制裁”,制裁对象就包括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

中欧关系交恶后,欧洲议会5月冻结了《中欧投资协定》的批准程序,要求中共解除对欧洲议员及实体的制裁。《中欧投资协定》历时7年,在美中关系紧张之际,被中共认为是“重大战略胜利”。

在《中欧投资协定》被冻结之前,中共到最后一分钟仍在竭力挽救该协议。5月17日,中共总理李克强与意大利总理Mario Draghi举行电话会谈,并表示,“双方应共同努力,确保中欧投资协定早日签署并生效”。

此外,中共也一直在积极恢复与欧洲的关系。在德国新总理肖尔茨(Olaf Scholz)宣誓就职后,习近平第一时间便发表祝贺,并在首通电话中表示,中共与德国的关系是中方与欧洲整体关系的“风向标”。

去年5月22日,中共在中、东欧的“17+1”合作框架受到打击,因为立陶宛宣布退出该框架。“17+1”是中共在该区域发挥重大影响力的重要框架,与“一带一路”相辅相成。

之后,立陶宛宣布在台湾设立代表处,让中共更加愤怒,宣布对立陶宛实施报复,包括外交降级和经济制裁。去年12月29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英法德外长通电话,在立陶宛问题上,四国宣称会与立陶宛站在一起。

中共对人权的镇压遭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国对北京冬奥的外交抵制,宣布不派遣官方代表出席冬奥会。德国外长Annalena Baerbock在12月29日表示,不会出席北京冬奥,虽然自己是个体育迷。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