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誤判形勢 代表團赴歐「談和」失敗

消息人士說,北京於去年11月底派代表團赴歐洲訪問,準備談判取消對一德國智庫的「制裁」,但卻宣告失敗,因為歐盟決定延長對中共官員和實體的制裁。

南華早報周一(1月3日)報道,該代表團由吳紅波帶隊,任務是「求和」,與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討論受制裁一事。消息人士說,代表團在11月訪問歐洲時,一位前中國大使與MERICS的代表會面。

根據消息人士稱,中共希望撤銷對智庫的制裁,「他們(中方)認為他們可以對制裁做些什麼,因為制裁在 3 月份到期。」一位消息人士說,「但他們來得太晚了。」

「來得太晚」的意思是歐盟在11月的最後一周同意,延長對中共官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陳明國、中共黨委常委王明山和王君正、前新疆政法委書記朱海侖)和一個中共實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的制裁。12月6日,歐盟通過決定將制裁延長至2022年12月8日。

歐洲議會德國籍的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當時表示,在制裁被延長之前,中共曾抱持幻想,歐盟會屈服於北京,在2022年3月結束對中共的制裁,但顯然的,中共對形勢有所誤判。

南華早報的消息人士也稱,雙方在重啟關係方面缺乏進展,反映出北京對歐洲運作機制缺乏認識。

去年美國、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因為中共迫害新疆人權,對中共官員和機構進行制裁,中共進行所謂「反制裁」,制裁對象就包括墨卡托中國研究所(MERICS)。

中歐關係交惡後,歐洲議會5月凍結了《中歐投資協定》的批准程序,要求中共解除對歐洲議員及實體的制裁。《中歐投資協定》歷時7年,在美中關係緊張之際,被中共認為是「重大戰略勝利」。

在《中歐投資協定》被凍結之前,中共到最後一分鐘仍在竭力挽救該協議。5月17日,中共總理李克強與意大利總理Mario Draghi舉行電話會談,並表示,「雙方應共同努力,確保中歐投資協定早日簽署並生效」。

此外,中共也一直在積極恢復與歐洲的關係。在德國新總理肖爾茨(Olaf Scholz)宣誓就職後,習近平第一時間便發表祝賀,並在首通電話中表示,中共與德國的關係是中方與歐洲整體關係的「風向標」。

去年5月22日,中共在中、東歐的「17+1」合作框架受到打擊,因為立陶宛宣布退出該框架。「17+1」是中共在該區域發揮重大影響力的重要框架,與「一帶一路」相輔相成。

之後,立陶宛宣布在台灣設立代表處,讓中共更加憤怒,宣布對立陶宛實施報復,包括外交降級和經濟制裁。去年12月2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英法德外長通電話,在立陶宛問題上,四國宣稱會與立陶宛站在一起。

中共對人權的鎮壓遭到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國對北京冬奧的外交抵制,宣布不派遣官方代表出席冬奧會。德國外長Annalena Baerbock在12月29日表示,不會出席北京冬奧,雖然自己是個體育迷。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