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元宵——漫谈食俗话汤圆

新年第一个月圆日,黄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将来临,除了和家人齐聚一堂吃汤圆,了解汤圆的前世今生,也更能感受中国文化底蕴。

走过历史 汤圆的前世今生

元宵节的应节食品,在唐代郑望之《膳夫录》中记载:“汴中节食,上元油锤。”南北朝时已有油锤,在米粥或豆粥上浇淋肉汁,用来祭祀。根据古书记载,唐朝油锤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亦有“油画明珠”美名。

唐代元宵节也吃“面蚕”,在吕原明《岁时杂记》中说:“京人以绿豆粉为蝌蚪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撚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

汤圆
汤圆(图片来源:高妍晨摄影/看中国)

南宋出现的“乳糖圆子”,推估是有馅汤圆的前身。宋代明州以白糖、黑芝麻、猪油做成馅,下锅时先沉后浮,名为“浮元子”。“汤”是热水之意,后来逐渐称作汤团、汤圆。

明代时就称呼这种糯米团子为“元宵”,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精心特制的“八宝元宵”,堪称当时的创意美食,让元宵更添风味。

佳节美食 元宵和汤圆不同

汤圆
汤圆(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许多人不解:去年岁末冬至才吃过汤圆,相隔一个半月,新年元宵节又吃一次汤圆?其实不然,两种食物貌似相同,做法却完全不同。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民间有搓汤圆祭拜神明、祖先,祈求团圆、圆满的习俗,吃汤圆就代表长了一岁。而元宵节吃的当然叫做“元宵”,同样有全家团圆的含义。

中国五千年历史渊远流长,地大物博,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不同的元宵节食俗,在制作方法上也存在南北差异。简言之,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北方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式,南方汤圆则以手心揉成团来制作。

虽然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记载,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小,即江南所称汤圆也。”认为北方所说的元宵就是南方说的汤圆,但一般对元宵和汤圆仍有区分。

多彩多姿 元宵节传统食俗

元宵节除了吃元宵、汤圆以外,还有一些传统食俗流传至今:

❶油锤:油锤在唐宋即有,馅心甘甜,味道脆美,类似炸元宵。不同地区又加入一点当地特色,演变出许多不同的名称,如:煎堆、麻团、麻圆、油堆等。

油锤
油锤(图片来源:Adobe Stock)

❷黏糕:又名年糕,寓意“步步高升”,制作较费时,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记载:“自梁米、昧甘、微寒、无毒、除热、益气。”唐代以后,元代也有元宵节食糕的习俗。

面条
面条(图片来源:Adobe Stock)

❸面条:江北地区民谚云“上灯元宵落灯面,吃了以后望明年”,当地人元宵节晚餐要吃面条,落灯时吃面,谐音寓意喜庆“绵绵不断”。

❹面灯:流行于北方地区,面灯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形式多样,灯盏内放食用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灭后馀油或蒸熟后盏中留水多寡来卜一年的水、旱情形。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饺子
饺子(图片来源:Adobe Stock)

❺饺子:北方人喜欢面食,元宵节和过年一样有吃饺子的习惯,饺子如元宝状,有“招财进宝”之意。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食俗,亦即正月十五吃饺子,正月十六吃元宵。

❻元宵茶:陕西等地流传吃元宵茶的风俗,在热汤面中放入各种菜和水果,类似古时候的“元宵粥”,营养更全面。

❼枣糕:枣子的谐音是“早生贵子”,枣糕原是清朝宫廷的御用糕点,寓意“吉祥如意”,滋味香甜,食之有护肝、补脾和胃、益气生津、养颜防衰等功效,豫西一带的人们喜欢在元宵节吃枣糕。

❽豆面团:昆明人在元宵节喜欢吃豆面团,做法类似元宵,先将豆炒熟后磨面,团成丸子,再用水煮熟,口感甚佳,寓意团团圆圆。

❾生菜:生菜谐音“生财”,象征富贵吉祥,广东人在元宵节喜欢以生菜拌糕饼煮食,用喜庆食物图一个好意头。

生菜
生菜(图片来源:Pixabay)

❿油茶:大陆山区在元宵节夜晚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习俗,打茶是以筷子搅面粉下锅,做成油茶,亦称面茶,用热水冲泡来吃。扁食,则指饺子。

⓫馒头、麦饼:浙江浦江一带的人们元宵节吃馒头、麦饼。馒头为发面,麦饼为圆形,寓意“发子发孙大团圆”。晚餐时家家户户都会传出拍麦饼的声响,飘出诱人的麦饼香。

文章节选自《看中国会员专刊》第 63期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