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故事:關於「冊那」的微信

某日夜到,朋友鬱悶兄發來一段微信:

魯迅在文章中寫道,「這麼晚了,轉去吧」。語文課上,老師問為什麼用轉去吧而不是回家吧?是因為轉去吧更能顯示思想意識的轉變和進步,回家吧卻沒有這個意思!魯迅一邊聽一邊罵道,冊那,我講的是上海話。

555
魯迅 (圖:網絡)

 我醒轉來一看到,立刻興奮莫名,當即起床披衣,用手指頭回復道:

講起「冊那」,多年來俺有些心得,一直嘸沒找到知音傾訴、探討。且容俺慢慢道來。

 俺以為當年倭寇稱中國為「支那」應源於英文「China」。chi加na用拼音讀可作「支那」。可以想象倭寇讀此單詞的心境,既不可能高山仰止,也不至於鄙視唾棄,僅僅作為一個地名符號,因為當初的日本不過是個蕞爾小國,其文化據載都是從支那拷貝過去的。

 近代以降,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東洋,看到依舊萎靡不振的昔日老大哥,禁不住暗自竊喜。甲午一役更令其得意忘形,睥睨天下。說起那個國度,忍不住從鼻子裡哼出:哦,那個chi  na!鄙夷之氣可想而知。

 及至日本木屐踏進上海灘,「支那,支那」聲音不絕於耳,上海那幫洋涇浜小癟三都有點語言天才,弄堂口馬路廊整天嘎「chi  na」,「chi  na」的切口,年長日久,漸漸衍變成一句口頭禪,一句帶有侮辱人的口頭禪,一句已經遠離其本意的口頭禪。 

 終於,蟄居十里洋場很多年的革命文化旗手魯迅同志,也忍不住哼出「冊那」這句經典的上海「市罵」—不過,兩個字的意思恐怕已經變成「觸倷」了。

作興得魯迅先生從來嘸沒搞懂過「冊那」的意思,更嘸沒哼出聲過,完全是鬱悶兄的杜撰之筆,獨家創造?不過就算是後者,想想還是蠻有米道滴。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