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中國政府膽寒的小冊子(下)

文/清簫

 

上期講到,1903年《蘇報》推介的兩部著作最令清朝政府恐懼,一是鄒容的《革命軍》,另一部是國學大師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前文介紹了《革命軍》,本文帶諸位走近《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章太炎為何寫《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起因是康有為於1902年發表《答南北美洲諸華商論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書》,堅稱中國要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宜保皇而不宜革命。章太炎則認為不應對清朝抱有幻想,於是針鋒相對地寫公開信駁康有為的觀點。

全文很長,筆者在此挑選幾處關鍵點。

駁立憲避免流血論:

康有為認為革命必會導致流血,「非一國之吉祥善事也」,考慮到中國人口多,土地廣,各懷私心,屆時必將大亂,「秦、隋、唐、元之末季,必復見於今日」。

章太炎對此駁斥說:「長素以為革命之慘,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則立憲可不以兵刃得之邪?」並舉例稱,英國、奧地利、德國、義大利也是在經過數起民變後才獲得自由議政;日本雖然維新成功,看似「徒以口舌成之」,但此前發生過倒幕戰爭,如果沒有血戰的鋪墊,立憲就不能實現。

章太炎又稱,如果按康有為的設想,「以君權變法,則歐美之政術器蓺可數年而盡舉之」,根本就不是真立憲,而依然是君權專制。

文中有一句比喻很形象,即民主革命對中國而言「非天雄大黃之猛劑,而實補瀉兼備之良藥矣」。

1
章太炎(圖:公有領域)

革命比立憲易:

章太炎表示,革命比立憲容易,因為「立憲之舉,自上言之,則不獨專恃一人之才略,而兼恃萬姓之合意;自下言之,則不獨專恃萬姓之合意,而兼恃一人之才略。」「立憲有二難,而革命獨有一難」。

 

駁光緒可信論:

章太炎駁斥了康有為認為光緒皇帝英明的觀點,表示「事之成否,不獨視其志願,亦視其才略何如」,雖然光緒受慈禧太后和朝中勢力制約,銳意變法卻被架空,但遙想秦始皇「取太后、嫪毐、不韋而踣覆之」,當年嬴政能擺脫控制,為何光緒做不到?章太炎特意提到,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慈禧太后和光緒帝西逃,這是光緒帝擺脫控制的好機會,然而事實是「已脫幽居之軛,尚不能轉移俄頃,以一身逃竄於南方,與太后分地而處」,因此章太炎認為,這說明光緒帝不過是漢獻帝、唐昭宗之流,孱弱寡斷。

章太炎還比喻說:「載湉亟言立憲,而長素信其必能立憲;然則今有一人執長素而告之曰『我當釀四大海水以為酒』,長素亦信其必能釀四大海水以為酒乎?」認為不應輕易相信光緒帝的話。立憲一方面需要光緒帝的解脫和能力,另一方面,章太炎認為人心叵測,康有為「雖與載湉久處,然而人心之不相知,猶挃一體而他體不知其痛也。」

1
光緒皇帝(圖:公有領域)

駁維護滿清統治論:

康有為稱,清朝「入關二百餘年,合為一國,團為一體」,滿漢已成為一家人,差別已變得很小,「所謂滿、漢者,不過如土籍、客籍」。在對待剃髮改制的態度方面,康有為認為:「若衣服辮髮,則漢人化而同之,雖復改為宋、明之服,反覺其不安」。

章太炎反駁說,清朝初年強制剃髮、留辮、改服,中原200多年來已經習以為常,不代表這樣做是對的,就像「禹入裸國,被發文身,墨子入楚,錦衣吹笙,非樂而為此也」。

1
多爾袞六大弊政包含薙髮、易服(圖:公有領域)

章太炎還稱,歐美和日本都以己族為主,「日本定法,夙有蕃別,歐美近制,亦許歸化。此皆以己族為主人,而使彼妥吾統治,故一切可無異視。今彼滿洲者,其為歸化漢人乎?其為陵制漢人乎?」在他看來,清朝尊孔子、奉儒家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目的是鞏固統治,令漢人以為文化受到尊重。

章太炎並提及揚州十日清軍屠殺的罪行以及文字獄對人的毒害,儘管清朝近乎廢除明朝廷杖,看似改善,但「詩案史禍,較諸廷杖,毒螫百倍」,諸如「名世之獄、嗣庭之獄、景祺之獄、周華之獄、中藻之獄、錫矦之獄,務以摧折漢人,使之噤不發語。雖李紱、孫嘉淦之無過,猶一切被赭貫木以挫辱之。」之後提到,康有為1898年親身經歷過戊戌變法夭折,言外之意是應該明白清政府本質上不會支持立憲。

最後章太炎提醒康有為不應排斥推翻清朝這一選項,對他抱有英雄惜英雄之意,希望他「躍然祗悔,奮厲朝氣,內量資望,外審時勢」。

 

1
康有為(圖:公有領域)

章太炎這封公開信影響力很大。客觀講,康有為的觀點也有一定道理。清朝有弊政,卻也並非糟糕透頂;光緒帝假若擺脫控制,或許能有大作為。然而政權已然腐朽,時代已變,當時情況下再維護便是逆天逆民了。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為辛亥革命及中華民國建立起到理論上的推動作用。後來章太炎和孫中山、黃興並稱為「辛亥三傑」,即是對章太炎啟蒙思想意義的認可。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