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這一回,我們談談從大清到民國的這段歷史。

說起這一段,有一個人繞不開,那就是清王朝的末帝宣統,本名溥儀,老姓愛新覺羅,完整地說就是愛新覺羅溥儀。溥儀的父親、醇親王載灃是道光帝的孫子,是咸豐帝的侄子,是同治帝的堂弟,也是光緒帝的異母弟弟。溥儀的親媽瓜爾佳幼蘭是榮祿的女兒(終結了百日維新的那位),也曾被慈禧收養為干閨女。1906年溥儀出生在他父親的醇王府,這時距清朝滅亡不到六年。

1908年,光緒、慈禧先後離世,慈禧在臨走前指定由溥儀繼位。醇王府在得知消息後一片大亂,在風雨飄搖的時政下,顯然很多人並不認為這是件好事。據說在登基之時,黑雲蔽日,風雨交加,溥儀作為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在龍椅上狂嚎不止。可是大典還得繼續,左右謂之:【皇上,再堅持下啊,快完了,快完了】。此事傳出,被當作帝國的不祥之兆。

1911年,武昌(今武漢)一帶出了一件大事—「武昌起義」。作為其結果,第二年帝國解體,權臣袁世凱復出,威逼利誘主政的隆裕太后簽下《清帝遜位詔書》,從此中國由晚清過渡到了民國,溥儀不再是全國人民的皇帝。緊接着就是1913年,隆裕太后辦壽,民國大總統袁世凱派人來,以外國元首之禮節進行祝賀,老臣們痛心疾首,認為是受到了侮辱。隆裕心中過不去這個坎兒,很快就去世了。

隆裕是光緒帝的遺孀(正妻而不受寵),本與溥儀沒什麼干係。可是溥儀續的是光緒的脈,隆裕就算是變成了嫡母,兩個人形成了孤兒寡母的組合。隆裕一死,溥儀算是徹底放羊了,好在依據當初袁世凱簽下的《清室優待條例》,這些遺老遺少還可以照舊住在紫禁城內院,在這裡延續自己皇帝的名號,好像外面的暴風驟雨、一切變故都與己無關。

作為一個遜帝,總的來說溥儀的日子過得不錯。小時候愛上騎自行車,就把紫禁城裡的各宮門檻都砍了;長大些愛上了打電話,就敢一個陌拜電話打給了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成就了新舊人物對談的一段逸聞。外面的世界管不了,但宗族內務總還是要管,這裡也出了不少糟心事,比如溥儀的生母瓜爾佳幼蘭,就因為和太妃鬧了矛盾,最後一個想不開,吞鴉片自殺了。

1917年,當時的北洋政府爆發內鬥,守舊派代表人物之一張勳藉機起事,擁立小皇帝重新登基、恢復帝國,這是溥儀的第一次復辟,12天之後即告失敗。1924年,軍閥馮玉祥發動政變,腦子一熱,不再尊奉原有的《清室優待條例》,把溥儀一行人速速轟出了紫禁城。溥儀先暫住在他老爹載灃的醇王府,後來又搬到天津的靜園、張園,被逐出門的家國之恨在溥儀的心中生根發芽了。

1931年有了瀋陽之變,溥儀去了東北。1945年,滿洲國倒台,溥儀準備從瀋陽機場撤往日本卻被蘇聯人俘獲,此後關押在伯力、赤塔,作為證人出席遠東軍事法庭,對日本人控制、打壓他的一系列行徑進行了控訴。在蘇聯那幾年,雖為囚犯,溥儀還是能夠住單間、不勞動,他對這種生活表示滿意,希望能允許他一直留在蘇聯。

如果當時的中國還是姓蔣,或許斯大林不會把溥儀送回去。可是1949年以後,中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溥儀就像一個禮物,被交到了中國同志的手上。當然比起末代沙皇一家,他的命運還是足可自慰。到1959年,已改造近十年的溥儀迎來特赦,被獲准出獄、到一間旅社居住。那時候,人民的政府還給他介紹了工作,是去中科院下面一個植物園澆水和打掃衛生,後來又被安排觀察植物,順便再回憶回憶自己的前半生。

1964年,溥儀被調到政協的文史館做資料專員。這裡還有個趣聞,說是其在故宮開會時,發現有個展覽當中把載灃的照片誤標成光緒帝載湉,於是去指正,不想遭到專家的嘲笑,說我們都研究好幾十年了,你是誰,你懂什麼?溥儀恭恭敬敬回復,說您確實是專家,而我沒什麼文化,但我老爹的照片我還是認得的。兩年後又是一場着名風暴,溥儀自己也罹患尿毒症,很快死在醫院,時年67歲。

根據當時周恩來的指示,愛新覺羅家族可以選擇溥儀的葬處,革命公墓、萬安公墓或其他墓地均可安葬或寄放骨灰。那個年代,都想往紅色上靠,於是家人決意將骨灰存於八寶山骨灰堂。1980年,政協為溥儀補辦追悼會,其骨灰盒移至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到1995年,海外華人張世義歸國,在清西陵附近蓋了一處【華龍皇家陵園】,溥儀的骨灰又被遷於斯。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古代歷朝君王都應有自己的廟號和諡號。溥儀死時已是平民身份,也就談不上什麼諡號。不過他去世的消息傳到台灣,在台的愛新覺羅家族成員給他定了個廟號【憲宗】,諡號是【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當然,這事在大陸沒什麼人知道,也便不算個數。

溥儀一生娶過五個媳婦

早年間在紫禁城,溥儀有過一妻一妾,正室叫做郭布羅婉容,達斡爾族,年輕時氣質頗佳。父親郭布羅·榮源是兵部官員,生母愛新覺羅氏,出身皇族,是定王府奉恩將軍毓長的第四女。

側室是額爾德特文繡,蒙古族,是滿族大臣端恭的女兒。在1922年12月30日帝後大婚前一日入宮,當時還不滿14歲。她長得不怎麼漂亮,臉龐也不夠秀氣,站在美麗又纖弱的皇后婉容身邊更顯得粗笨。但文繡卻成為了中國皇朝中一個獨一無二的人物。

文繡之「刀妃革命「

新婚後的幾年,婉容、文繡與溥儀相處尚好,兩個姑娘也常常通信打趣,後來婉容總吃文繡的醋,竟折騰得溥儀不敢再接近文繡,只請人給她學文化、教英語,倒是促成在文繡思想上發生極大轉變。

1924年,溥儀被趕出宮後,婉容與文繡隨其搬至天津張彪花園的望遠樓。皇帝溥儀近婉容,卻壓根不在乎這個淑妃,很久都不去看望她,同住一棟樓也常常對她拒而不見,皇后婉容則視她為眼中釘,時時找茬,動輒派遣太監訓斥。因為「淑妃」不得寵,侍候的僕婦太監也會怠慢甚至欺負她。

由於文繡不斷受冷落,加之生活矛盾不斷激發,她的精神狀況變得非常糟糕,在抑鬱中出現了自殘行為,有時還會哭鬧不止,試圖自殺。在這種狀況下,溥儀允許「淑妃」的胞妹文珊時常進內探望,情況慢慢好轉。

1931年8月25日下午,文繡假借散心之名同妹妹外出,命司機將車開至天津國民飯店,在37號房間內等候着她聘請的三位律師張士駿、張紹曾、李洪岳。文繡拿出三封信函請太監轉呈溥儀,明確表示不會再隨太監回去,可能「還要向法庭控告皇上哪!」這是歷史上極其荒誕又真實的一幕,第一次有妃子夜不歸宿,第一次有妃子要向現代法庭起訴皇帝!

消息傳出後,成了平津各大報紙爭相報道的八卦奇事,溥儀與文繡的律師團隊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協商。除了指責皇帝的不公和皇后的欺凌外,「淑妃」文繡提出的離婚理由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侍帝九年,未蒙一幸,孤衾獨抱,愁淚暗流」,她25歲了「依然是處子之身」!將帝王的隱疾公之於眾。

文繡大鬧皇室,族兄們看不下去,一位族兄文綺寫了一封公開信指責堂妹文繡:

「蕙心二妹鑒: 頃聞汝將與遜帝請求離異,不勝駭詫。此等事件,豈我守舊人家所可行者?我家受清室厚恩二百餘載,我祖我宗四代官至一品。且漫雲遜帝對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亦應耐死忍受,以報清室之恩。今竟出此,吾妹吾妹,汝實糊塗萬分,荒謬萬分矣!」

結果文繡毫不甘示弱地回了一封信給文綺:

今我兄竟肯以族兄關係,不顧中華民國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條及三百二十五條之規定,而在各報紙上公然教妹耐死。又公然誹謗三妹,如此忠勇殊堪欽佩。惟妹所受祖宗遺訓,以守法為立身之本:如為清朝民,即守清朝法;如為民國民,即守民國法……查民國憲法第六條,民國國民無男女、種族、宗教、階級之區別,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妹因九年獨居,未受過平等待遇,故委託律師商榷別居辦法,此不過要求遜帝根據民國法律施以人道之待遇,不使父母遺體受法外凌辱致死而已……理合函請我兄嗣後多讀法律書,向謹言慎行上作工夫,以免觸犯民國法律,是為至盼。

淑妃文繡的妹妹文珊是她家族中唯一一位支持她與溥儀離婚的人。

這一事件的結果是溥儀一方同意離婚,並向文繡支付五萬五千銀元作為贍養費,而文繡終身不得再嫁,雙方互不損害名譽,這位末代妃子終於重獲自由。很快由於時局變化,溥儀去了東北,二人再無瓜葛。

離婚後的文繡回到北京(1928年改稱北平),發現娘家老宅已被兄弟姐妹擅自賣掉,只得和小妹一起租房安家。到1932年夏天,她改了名字叫傅玉芳,在一家私立小學找了份教師工作,但不久後消息傳開,大批群眾前來觀瞻獵奇,校長也時常騷擾,最後搞得工作干不下去、房子也租不下去了。

1937年以後,日軍進了北平,文繡成了各方敲詐勒索的對象,幾年下來徹底淪為貧民,靠糊紙盒和賣香煙等為生。抗戰勝利後,文繡在報社謀了校對員職,因為工作努力受到社長器重,介紹她給國民黨小軍官劉振東為妻。不幸的是,很快就到了1949年,國軍出身的劉振東又被打成反革命,交給群眾監督管制,後來被安排做了清潔工人。1953年,44歲的文繡心肌梗死,劉振東打了棺材,把她葬在安定門外的亂墳崗里,兩人一生無有子女。

末代皇后婉容

至於正妻婉容,當年在和文繡爭風中一直占優,文繡出走後反而落寞起來,不但生活奢靡,鴉片煙癮也越來越重,與溥儀漸生罅隙。到了東北,當了皇后,婉容不甘在宮廷中受到日本人控制,出逃未果,更加抑鬱。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法,婉容還與侍衛通姦,暗結珠胎,誕下一女,後來孩子死亡,婉容憶女成狂,愈加吸煙度日,神志不清。

溥儀與末代皇后婉容
溥儀與末代皇后婉容。(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1945年蘇聯入東北,婉容一行從新京(長春)逃往通化,被當地游擊隊俘虜,後來幾經輾轉,死在延吉的監獄,時年40歲。關於她的死期,一說是1946年的6月10日,一說則是當年8月;至於葬地,一說在延吉的北山,一說則是在南山,總之後來屍骨無存。1949年,溥儀在蘇聯伯力聽到婉容的死訊,竟無動於衷。2006年,經婉容的弟弟潤麒同意,婉容最後被以【招魂】的形式與溥儀合葬在華龍皇家陵園。

之後的三位妻子

除了婉容、文繡,溥儀還在東北娶過兩個媳婦。一位是祥貴人譚玉齡,本來在北京讀中學,因為溥儀與婉容已經失和,她作為替代品被介紹到長春陪伴溥儀,在那幾年當中倒也得到寵幸,卻在1942年突然暴斃,年僅22歲。譚氏死因成謎,有人說死於感冒傷寒,有人說是膀胱炎,也有人說是消極治療或用錯藥造成的。當時,醫治譚玉齡的是日本醫生小野寺,按照溥儀自己的推測,這是日本人刁難自己、有意為之。

譚死後,骨灰於1945年火化。到溥儀被特赦後,一直心心念念譚玉齡,便把譚玉玲的骨灰盒接到自己家裡。1994年,溥儀的侄子毓岩將其骨灰交給了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館進行保存。2006年,骨灰被領回,也和溥儀、婉容一起被安葬在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在東北娶的另一位是李玉琴,祖籍山東,生在長春,1942年時通過海選,成為了溥儀的福貴人。1945年,李玉琴在戰亂中與溥儀失散,曾到北京寄住在溥儀族弟溥修的家中,並於1953年回到東北。1955年,李玉琴在撫順戰犯管理所見到溥儀,由於溥儀還在改造,兩年後二人離婚。其後李玉琴成為市圖書館幹部,並與吉林省廣播電台的工程師黃毓庚結婚,之後幾十年裡曾把大量文物捐獻給長春偽滿洲國博物館,最終於2001年因肝硬化去世,時年73歲。

溥儀的最後一位夫人是李淑賢。年輕的時候,李淑賢有過兩段婚姻,到了1962年37歲的時候,在北京關廂醫院當護士的她,經人民出版社的編輯介紹認識了溥儀,那年她三十七歲。

婚後兩人相親相愛,幾乎達到不能分離的地步。溥儀曾向李淑賢說:「我是從來不知愛情為何物的,只是遇見你,才曉得人世間還有這樣甜蜜的東西存在。」

在溥儀生命的最後五年裡,對這位新妻頗為照顧。到了1966年以後,溥儀受到衝擊,從此一病不起,直到次年溥儀離世。

由於沒有子女,在其夫溥儀於1967年逝世後,李淑賢從公眾視野隱退。當然,死後的溥儀在若干年後成為紅人,李淑賢也重新活躍起來,寫下了《我的丈夫溥儀》、《溥儀與我》等一干着述。1997年,李淑賢因病去世,時年72歲。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