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的靳三針針灸治療

濕疹(eczema)是一種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多形性皮損(具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出、結痂、肥厚、脫屑、皸裂等多種皮損),對稱分布,易於滲出,自覺瘙癢,反覆發作和慢性化為臨床特徵,應與接觸性皮炎和牛皮癬相鑑別。

 

當今主流醫學(西醫)對免疫系統的疾病(如紅班狼瘡、濕疹、牛皮癬)既不知確實病因,亦無法根治,只能建議病人使用抗組織胺藥物、激素、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等暫時抑制濕疹。激素若使用過度,會使皮膚變薄、發皺老化、微絲血管爆裂、長毛等,反覆使用最終形成激素依賴性皮炎。

 

濕疹屬中醫學「濕瘡」、「浸淫瘡」等範疇,又因發病部位而有不同名稱,例如:泛發於全身,浸淫遍體的叫「浸淫瘡」;身起紅粟,搔癢出血的叫「血風瘡」;嬰兒濕疹有「干斂」、「濕斂」之分。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諸久瘡者為風濕所乘,濕熱相搏,故頭面身體皆生瘡」,指出 風、濕、熱三邪為濕疹的致病因素。清代太醫吳謙則在《醫宗金鑒》描述:「此症初生如疥,瘙癢無時,蔓延不止, 抓津黃水,濕淫成片,由心火脾濕受風而成」,指出肺、心、脾這三個內臟之運化功能對皮膚和濕疹等問題有重要的關係。 因為我們的「肺主氣,肺主皮毛」,如果肺出現問題,會使毛孔開合的功能失調,廢物沉積在毛孔;「心主血脈」,如果心出現問題,會使推動血液運行和運送營養至全身的功能失調,從而免疫力會下降;「脾主濕」,如果脾出現問題,會使運送水液的功能失調,產生痰濕,形成濕疹。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靳三針」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濕疹的配穴為「俞穴三針」(肺俞、心俞、脾俞)加「止癢三針」。止癢三針分為三組:一是耳針的心點、脾點,可以快速止癢;二是針刺曲池、合谷兩穴,用於解表消炎;三是「大椎四穴」放血,治則是清熱解毒。肺俞、心俞、脾俞為肺臟、心臟與脾臟之經氣輸注出入之處,生理上不僅與臟腑有著特定聯繫,並且與臟腑的病理密切相關。通過肺俞、心俞、脾俞針灸不僅可調節臟腑之氣機、疏通經脈,同時整體調節人體的陰陽氣血,貫穿上下,溝通內外。頭面部濕疹者加百會、前頂、神庭、新設及後頂穴,兼痰濕中阻者加中脘及豐隆穴。常規消毒後,將針刺入穴位,使之得氣,針刺實症用瀉法,如果伴有虛症者,可用補法。

 

 

此外,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指出:「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無所逃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執中,主張針藥並重。清朝著名針灸學家孫李學川,強調「以湯藥治其內,以針灸治其外」,才能做到「通內外兩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會歸一致」。配合中藥方劑及靳三針針灸,治療濕疹的最佳時機應是剛發病時(急性期),可於二至三周內治好;  已進入慢性期的濕疹病患,由於長期反覆發炎不愈,病邪已侵入經絡和臟腑深層,需要二至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全治好。少數長期使用激素和生物製劑的濕疹患者,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治療本病。自古有建樹的醫家們「針藥齊施」,內外相扶,才能根治病症,並一直沿用至今。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先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濕疹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治療。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