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篩檢處處浮現中資影子

不具醫務化驗卻獲批合約 行事不透明惹疑竇

在中國官媒大肆宣揚北京政府援助香港抗疫之際,香港傳媒發現,有關說法言過其實,而「(中國)內地核酸檢測支持隊」隊長余德文更自行指定合作機構,有違港府採購程序;而獲批服務合約公司,絕大部分為中資或中企,其中一間由中國國務院批准的在港中企更不具醫務化驗經驗,使疫情篩檢惹來更大疑竇。香港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李偉振表示,雖然這是港府首次採購如此大規模的醫務服務,但亦不可章法大亂,更不應因為趕急而犧牲安全係數;傳播學者陳智傑則認為,檢測公司名字甫公布便惹來諸多質疑,只怕擴大武漢肺炎檢測政策會「出事」,而事件亦反映市民對中國政府的信心下降。 

為加強香港對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工作,港府未經採購程序,直接向華升診斷中心、中國檢驗有限公司(下稱中檢)及 Prenetics三家公司購買核酸檢測服務,為安老院舍、的士司機、食肆及物業管理員工四類高風險群組進行檢測,聲稱該三間化驗所能於短時間內提供數以萬計規模的核酸檢測服務,令本港現時每天只能進行約一萬個檢測以倍數增加,涉及「數以億計」公帑, 但過程並不透明,而華升和中檢除了有中資背景外,更問題多多。 

華升成立一月後獲大單 與美國黑名單公司同屬深圳華大

當中,獲港府聘用以向高危群組進行檢測的華升,於本年6月9日創辦,一個月後便獲得港府的採購服務合約,有評論質疑,華升是為服務合約而生。而端傳媒翻查公司註冊處數據更發現,前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7月中以華升董事身分陪同特首林鄭月娥視察後兩天,才正式成為華升董事。胡解釋,那是因為董事的委任須經一定程序和文書工作,需要時間。 

另外,根據公司註冊處資料,持有四成華升股分的華大基因健康科技(香港)有限公司,由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全資擁有,而深圳華大旗下另一子公司 – 新疆絲路華大基因科技,曾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黑名單,原因是有關公司涉嫌強制採集維爾吾族人基因進行研究,以進一步打壓維族人士。 

《蘋果日報》亦指出,作為華升母公司的華大,其董事之一的華壽恩,是2012年DR集團美容毒針事故中涉事實驗室的時任總監,但未被檢控。本身是醫生的立法會逸員郭家麒質疑,這可能會讓人質疑有關實驗室的質素和公信力。 

中檢為質檢局在港企業 不具醫務化驗資格卻獲服務合約

至於另一間獲得服務合約的中國檢驗有限公司,《明報》發現,該公司及旗下檢測中心的中龍檢驗認證(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主要提供商品或汽車檢測認證等服務,並無經營醫務化驗業務,其實驗室亦未獲醫務化驗所認可。民政事務總署其後回復該報,指檢測服務將由「中龍」伙拍本地合資格化驗所提供,即「中龍」是檢測服務承辦商,但當局拒絕披露「中龍」伙拍化驗所的名單及採購費等詳情。 

郭家麒質疑港府做法,指中檢將檢測服務「外判」,港府為何不直接把檢測工作判給相關的本地化驗所,儼如容許中間「判頭」剝削本地公司。 

中檢為何獲得厚待?根據中檢網頁,該公司是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屬國家質檢總局和中國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在香港設立的中資企業,與國有企業中檢集團關係密切。網媒《眾新聞》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更發現,中檢董事長周建安,曾任山東、遼寧、河南、西藏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副董事長顧基平曾任山西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和認監委副主任;而副總裁朱曉南更是現任福建檢驗檢疫局副局長之一。三人均為中共黨員。 

另外,中檢在5月24日更發表與工作無關的聲明,聲言全力支持全國人大制訂香港國安法,維護「一國兩制」行穩致遠。 

支持隊直接挑選合作對象

至於國家衛健委的「(中國)內地核酸檢測支持隊」,其隊長余德文接受新華社訪問時表明,會協助中國內地在香港的三間檢測機構提升檢測量,但他提及的三間公司,除華大是港府批出合約的華升的母公司外,其餘兩間公司 – 凱普和金域均不在港府批出合約之列。余德文自行指定合作機構的做法,亦與港府採購服務須經招標的程序不符,不過,七名支援隊先遣成員昨(4日)天已先後參觀上述三間中國在港檢測機構。 

余德文更揚言,香港現時每天做約1萬個檢測,不足以應付防控需求,「三家內地的機構檢測量大概一天在2至3萬,內地派出核酸檢測支持隊與內地機構一起,在短時間內大幅度地提升檢測的能力,力爭每天的檢測通量起碼要達到十多、二十萬,甚至更多。」 

除專訪外,新華社更於2日發表題為《偉大祖國是香港戰勝疫情和一切風險的堅強後盾》的評論,指武漢六名專家已組建「內地方艙醫院支持隊」,「為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改建為『方艙醫院』提供設計、運營和管理經驗的技術支持」。文章引起香港醫護人員不滿,指位於亞博的臨時治療中心由港人吸取國際經驗組建,先於先遣隊來港前已在使用,何來為香港「方艙醫院」設計及組建一說,並要求港府澄清。 

港府發言人4日表示,內地支持隊協助特區抗疫工作事宜,具體安排仍在商討中,政府會在落實安排後,適時作出公布。據了解,中國籌建的方艙醫院可能選址舊啟德機場改建的郵輪碼頭。 

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陳智傑在一個電台清談節目中指出,類似文章在2003年沙士爆發時也曾出現,但效果較為人受落,但其援助計劃現時則備受質疑,反映港人以致世界均對中國的態度有所轉變。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