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上熱搜! 山東威海銀灘海景房每平跌破一千元

2月5日,話題「乳山銀灘海景房二手房均價跌破1000元(人民幣,下同)」衝上熱搜榜。據悉,10年間,該地區的房價至少跌去了一半。

《21世紀經濟報道》於2月5日發表文章《銀灘的夏與冬報道》,文章中稱,2月4日,錢文華(化名)夫婦從浙江杭州驅車近1000公里,趕到山東乳山銀灘,看了看10年前花500萬全款購買卻一直閒置的3層獨棟別墅後,又將自駕趕回杭州。

現在,這套原價500萬的海景別墅,其市場價格只值160萬元左右,跌幅近七成。在同一個小區帶裝修的獨棟,業主報價也只喊到270萬元。

10年,房價折損一半,這種事情在乳山銀灘並不稀奇。

銀灘距離乳山市老城區13公里,離威海市區足足有90公里。銀灘單價跌破1000元的房子很容易找到,甚至總價不到10萬元,就能不費力地買到一套小戶型或者帶露台的閣樓。

銀灘有「小區200個、房子10萬套」的稱號,大大小小的中介有1000多家,而中介賺錢的大頭並不是靠中介費,而是通過「低價收房、高價轉賣」的銷售方式。

 在銀灘買房的業主很少有威海當地人,他們多來自於北京、上海、內蒙、天津、東北、浙江、湖南、河南、山西等地。

日前,業主李向紅(化名)將一套期望值36萬元的房子調到了32萬元,但中介告訴她,「我手裡另一套同戶型,26萬都沒賣出去,你這個價格還是高。」

8年前,河南的李向紅經過妹妹介紹,通過中介,在銀灘能看到海的「一線」小區里買了套3樓的二手房毛坯房,房本面積79.8平方米,均價4000多,房子到手後李向紅做了精裝修。

4年後,李向紅又在同一個小區買了一套一樓帶院的房子,均價6000多。

幾年前,李向紅3樓的房子以36萬的價格掛着,至今沒賣出去。她說:「那我當初,兩套房都買在高點上了。」

幹了13年房產中介的趙龍江(化名)說:「銀灘二手房的價格,根本上取決於誰更着急用錢。」

2001年以來,銀灘房地產開足馬力,大量小區密密麻麻出現,離海邊3公里的陸地上,擠了近200個小區。用當地人的話說,「銀灘除了房子就是房子」。

在銀灘,還有每平米低於1000元的房子,這些房子絕大多數都是頂層閣樓,帶着簡單裝修。

趙龍江說:「單價低於1000元的房子,需要仔細挑一挑,位置都離海灘中心區比較遠,也有漏水的風險。」

綜合來看,銀灘大多海景房的價格都是「出道即巔峰」。以居住人相對較多的「水岸人家」為例,2009年新開盤的時候,第一排離海不到50米的房子, 賣到8800元/平方米,「當初8000多都是要搶的,現在也就賣到4000多。」

趙龍江稱,當年來自北京的一位大媽,找他買「水岸人家」海景房,一出手就是6套,後來幾年,大媽買下的低層房子陸續以3000元單價賣出去了,不帶電梯的高層戶型單價還不到2000元,賠了不少錢。

住在乳山老城區的本地人說,當地人買房都選離海邊遠的、商業配套方便的城中心。但外地人不同,他們似乎更愛海邊的房子。

但是這些外地人買了海邊的房子以後,因為季節、距離、交通等因素,每年只有夏天的7月-9月才會來銀灘住上一到兩周,有很多人甚至好幾年都不來一回。

這是因銀灘的交通十分地不便。如果業主選擇乘機,首先要飛到威海機場,由於機場直達乳山的大巴車自前兩年停運後還沒有恢復,業主只能乘坐大巴抵達在北邊50多公里外的威海市區,再坐車往南行駛120公里到乳山。如果業主選擇打車從威海機場去銀灘,路程約為80公里,路費超過200元;如果業主選擇火車出行,一般需要先坐到威海站,再轉乘每天上午9:20的火車從威海到達乳山火車站,然後打車抵達銀灘。

從威海機場出來,途經的地方幾乎都是山野和村居,途中沒有顯眼的建築。沿銀金大道進入乳山地界,就開始看到一棟棟很新但是很空的樓房,還有一些因拆遷廢棄的平房點綴其中。

銀灘當地,也很少能見到出租車和網約車,所以很多來銀灘的旅客,都是自駕。而那些跟着看房團大巴在銀灘買了房、又不方便自駕的外地人來說,到銀灘的次數更少。

銀灘入住率不高,冬季就更低了,有些非供暖小區1棟樓里只零星住着幾戶人家,大多數小區的冬季入住率不足10%。入住率不達標,銀灘就不能進行集中供暖,而沒有供暖,業主就更不願意住在這裡,從而陷入一個負循環。

目前,冬天住在銀灘的業主,採取的主要的取暖方式是燃氣壁掛爐,費用大約在3000元左右;不長住的家庭,基本靠空調、電熱毯、小太陽取暖。

因為旅遊,夏季的人口會多一些,但旅遊人口的短暫停留,無法帶動銀灘的樓市回血。另外,當地缺乏工業、商業等產業,無法解決年輕人的就業問題。造成「房子比人多得多」的現象,加上沒有人口的自然流入,房子賣出去了出租也困難,房價也就沒有了支撐。

銀灘海景房的價格引發外界關注,很快「山東威海銀灘海景房每平跌破一千元」被推上熱搜,引發熱烈討論。

 有網友表示,冬天沒有暖氣,配套設施不行。我五年前去呆過一段時間, 再也不想去了!

有網友留言,房價再便宜也沒有用啊!找不到工作,沒法生存。

有網友批評,當初規劃這一區域的建築商是打着「一錘子買賣」的主意吧,掙完錢就走了,也沒打算好好經營,配套跟不上,業主也只能自認倒霉。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