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今天的中文互聯網每況日下?
與論大致歸咎於:1)網管、審核、禁言、銷號:2)噴子:3)垃圾算法推送:4)缺乏高質量的對話。
然而,這些因素其實長期存在,並非今天才有,而且非中文互聯網也有類似的因素。如果以稱冠全球的流量和用戶數量來看,甚至可以認為當前的中文互聯網似乎蔽日遮天。
的確,審核越來越嚴、牆越來越高、噴子越來越多、算法越來越垃圾。這些都導致了今天中文互聯網上的信息/噪音比例(信噪比)越來越低,獲取有用信息的時間成本遠高於這些信息本身的價值。這時,信噪比似乎已經趨近一個無法逆轉、瀕臨崩潰的臨界點。其系統成本之高逐漸地讓使用者知難而退。
我曾經養過一個生態球Ecosphere。這是一個由幾隻小蝦、一片海藻和人造沙粒構成的、自我循環的封閉生態系統。小蝦以海藻為食,海藻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成長,而小蝦微量的排泄物也成為了海藻的肥料。說明書上說:只要有光,這個封閉生態系統就可以自我循環,生生不息。
可惜好景不長。很快,系統裏海藻開始過度生長,其中的一隻小蝦”零落成泥碾作塵」。再過了一陣子,系統里的水「只有香不再」,變得越來越綠濁,小蝦們開始在自己的屎尿中掙扎一一種在糞坑裡撲騰的既視感。到了最後,這些殘存的小蝦們也未能倖免,逐一追隨那先驅的腳步而去。就這樣,一個所謂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就徹底崩潰了。
仔細想來,這個封閉式自我循環的生態系統的宿命,類似於今天的中文互聯網:有人產生內容(海藻)、有更多的人消費內容(小蝦)並通過留言討論(排泄物)反饋內容生產者(海藻)。然而,由於系統是完全封閉的,缺乏新元素,系統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將至死靡它,能維持原狀已是感天謝地了。
在這個封閉系統里(中文互聯網),如果內容消費者(小蝦)過快地投杼逾牆(小蝦排泄),將勢必導致系統超負荷運轉,無法及時消化這一眾垃圾,最終將污染整個系統(濁水橫流)。而算法推送(海藻的光合作用)則加速了崩塌的進程。同時,由於缺乏與外界的交流,系統即便是在最佳狀態時也只是在依靠自己產生的垃圾而苟延殘喘,無法突破自封在玻璃里的禁錮而成長壯大。最後,系統變得越來越脆弱。只要系統內部出現一絲不均衡,就能迅速地導致整個系統的崩塌。
簡言之,一個封閉的系統是一個脆弱而呆滯的系統。雖然剛開始時系統似乎風平浪靜,但系統的變弱只是時間問題,而它的退化是漸進而無聲的。系統崩潰的時間取決於系統內垃圾積累的速度,和一些無法預見的意外因素打破系統內部的平衡。最近,越來越多的讀者朋友抱怨中文互聯網之內哀鴻遍野、鳥盡弓藏。中文互聯網的價值/成本比例,似乎已趨近了臨界點。
這就是中文互聯網之死。
洪灝
2022.07.20
(全文轉自推特)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59a02037-8f88-4c30-8833-d706f1d1e52d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