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友愛截圖

不知不覺,中文互聯網的主要交流方式變成了看圖說話,截圖的圖。

每天一睜眼,朋友圈、微信群到處都是截圖,人們或反對或贊同,或興奮或嘲諷。截圖的內容有時候是網絡聊天,有時候是段子,有時候是某人的長篇發言,很多截圖上都加了標註。

有朋友說:「以前還是有頭有臉的被截圖,現在莫名其妙的截圖滿天飛」。

以前人們傳播新聞,「報紙上說的」,「電視上說打」。現在變成了「網上說的」,而網上說的很可能就是某張截圖說的。

截圖這種交流方式,將互聯網去中心化、匿名化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古老的報紙雜誌時代,每一篇文章都能找到不止一個負責人,新聞報道有記者的名字,約稿有撰稿人的名字,新聞圖片有攝影記者的名字,還有編輯、總編輯的名字。那時候如果一家媒體得罪了某個群體,冤有頭債有主,是有可能被直接堵上門的。

到了門戶網站時期,門戶網站也有內容部門,但自製內容十分有限,互聯網的內容從業者獲得了一個集體稱呼——小編。

眾所周知,後來互聯網實名制了,後台實名前台匿名,理論上,每個發言的網友都可以被定位到現實中的具體個人。但是一段精彩的網絡發言,被截圖轉運到其他網絡平台,最初的發言者與這段言論的關係就隔開了,無法享受榮耀,也不用承擔責任。

截圖風行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應該就是大家都不願意負責的集體心理。被截圖的人不用負責,傳播截圖的人也不用負責。

我就發張截圖,你較什麼真啊?

大家都在樂,你也跟着樂得了。

截圖透露了這個時代的精神特質。除了不願負責之外,還不在乎事實真相。一張截圖被轉發成千上萬次,也不見得有一個人去做一次事實核查。合我意的,我就繼續轉發。不合我意的,皺皺眉也就過去了。

從概率意義上講,截圖的可信度很低。有意的造假和無意的訛傳都非常容易發生。關鍵是,錯了之後也無人負責,甚至無人要求需要有人負責。

人們其實也知道截圖不太可靠,所以現在人的喜怒哀樂都很淺,進程短,迭代快。

只要我不投入感情,事情再怎麼反轉,也不會受傷。從源頭上建立起了防禦機制。

說者無心,聽者也無心,精神按摩已經是奢侈品,撓兩下痒痒就算一天沒白活。

我大學讀的是歷史系,雖然讀得稀里糊塗,但是記住了一句話,歷史學就是史料學。如果一則史料本身不可信,做出來的文章再漂亮都是笑話。

現在的網絡討論,以流沙材質的截圖為地基,其實際價值就十分可疑了。忽的一陣風來,忽的一陣風去,大笑兩聲、冷笑兩聲、沉默一會,什麼東西都留不下。等將來一陣更猛烈的風颳過,今日種種就都成了雲煙。

歷史可能進行到了垃圾時段,無法快進無法跳過更無法倒帶重來,但我們陪進去的,是一去不返的年華呀。唉。

在流沙橫行的年代,還是要想辦法種棵樹。

我現在覺得,天天上網看熱鬧,還不如花幾個小說讀篇經典小說,心裡來得踏實。號稱虛構的文學,比號稱真實的新聞,更靠得住。

文學當然無法取代新聞的功用,但是當新聞已不再是新聞的時候,返回文學或許是個權宜之計。怎麼辦呢,日曆還在一天天往後翻,呲啦呲啦的。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人間三角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