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中國歷史研究院課題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的文章在網上熱傳。文章的結論是,傳統「閉關鎖國導致中國近代落後」的觀點是過時的、站不住腳的,是「特定時代歐洲中心主義影響下的文化產物」。
恰恰相反,該政策起到過反侵略、反殖民、反海外敵對勢力干涉、反文化滲透的積極作用。
文章原文稱,「我們認為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採取的是「自主限關」的對外政策。站在今天的角度看,是否開放、如何開放、開放範圍多大,屬於國家主權範圍。國內外一些學者簡單地斥其為「落後」、責其為「野蠻」,甚至認為違反所謂「國際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查了下這篇文章刊登於今年6月底,當時並未翻起多大浪花,但8月24日,歷史研究院將全文發到了網上,一石激起千層浪。考慮到當下的局勢,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不言自明的,通過美化、讚揚、合理化「閉關鎖國」政策,打造理論和歷史經緯支撐。
不過,將寫進歷史教科書多年的「閉關鎖國論」翻案,美化成正面的「自主限關」,勢必需要堅實有力的史實支撐。但將此文通篇讀完,基本沒有發現任何新穎、有說服力的史料,大量充斥的是「某歷史學家認為」「某學者指出」這樣的「論據」。
邏輯學上有一個常見的謬誤是「訴諸權威」或者「訴諸專家」,即以某個專家的言論去判斷事物,而不是依據事實本身。全文拉出了不少學者專家為觀點背書,但遺憾的是,無論是邏輯還是事實,都無法佐證文章的論點。
除了「訴諸專家」外,此文常見的一種手段是將已有史實進行扭曲、利用,或者「爭奪詞語解釋權」,比如稱中國原本並無「閉關鎖國」一詞,該詞是一個外來嫁接詞,本身就含有人為和主觀色彩,是西方的「中傷」,是特定時代「西方中心主義」影響的產物。
將不好的解釋為好的,或者將不好的解釋為「被誤解」「被施加」的。可謂誰掌握了歷史,誰就掌握了現在。
這裡簡舉幾例進行批駁:
引言中稱,「學術界占據主流的一種觀點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採取「閉關鎖國」政策,即被迫實施全面關閉國門的政策」。
首先,學術界主流觀點是閉關是滿清統治者主動採取的政策,而非「被迫」。其次,「被迫」論從何而來?西方國家恰恰想要的是開口岸通商,一個毫無來由的「被迫」,卻表現閉關是出於無奈的為國之舉。
第一段稱,「王宏斌通過細緻考證,提出乾隆皇帝「從未下令關閉江、浙、閩三海關」。第四段進一步稱,「事實上,限定廣州一口通商,並未禁止西方各國商人到其他三口通商」。那麼,「細緻考證」了什麼,「事實」是什麼,一字未提。
1757年,乾隆明確下詔,「令行文該國番商,遍諭番商,嗣後口岸定於廣東,不得再赴浙省」,即便對廣州口岸,清廷也設立了嚴格苛刻的管制條令。
《防範夷商規條》等條例規定,洋商只能住在劃定的十三行區,由清兵嚴密把守,不得自由出入,且冬天需搬離,洋人不得隨意和中國人交流,不得攜帶家眷,不得學習漢語,不得踢球,洋商還需要向各級官員送禮行賄,才被允許上岸。
對這些限制措施,此文解釋為,「在經濟上限制對外貿易區域,以便有效管轄」,「為了防範外國商船及商人的不法行為」,乾脆別讓外國人來了多好。
第四段稱,「明代的海禁政策針對的是本國人民,目的是切斷敵對勢力從大陸獲得後勤補給和情報,並不是針對海外各國,更不是有意識地閉關鎖國」,這樣就自相矛盾了,既然海禁目的是為了保護百姓不受侵擾,那為什麼還要像防賊一樣防範本國人民?
該文稱,「『限關』是自主行為,其動機是維護國土安全、文化安全,是面對外部襲擾,特別是面對西方殖民侵略威脅時,採取的防禦性自我保護策略。」但無論是「閉關」還是「限關」,其目的究竟是維護國家安全,還是維護愛新覺羅一家的統治,稍有常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
實際上,清廷「防漢甚於防夷」,清廷千方百計阻止國人與西方交流,就是害怕西方的思想、宗教、科技文化傳到國內,會開拓國人的眼界,產生自由思想,滋生反抗情緒。
鴉片戰爭爆發時,清廷雖然有80萬常備軍,為世界規模之最,而英軍連同海軍不過2萬人。但清朝的軍隊,大部分用來防範、監視、威懾本國百姓,使得清廷根本不敢抽調大量兵力迎戰英軍。
兵力不足的清廷只能臨時招募鄉勇作戰,但臨時拼湊的鄉勇如何和裝備先進的英軍作戰?更諷刺的是,對這些鄉勇,道光皇帝更為恐慌,今天你用武器趕跑了英國侵略者,明天你就有可能用武器趕跑作威作福的滿人統治者,因此,只要英軍退去,道光第一道命令就是裁撤鄉勇。
「國不知有民,乃民不知有國」,清朝閉關鎖國,維護的只是愛新覺羅和滿人權貴的利益。這種結果就是老百姓根本不願意維護清廷,一個聽上去頗為荒誕的真實例子是,英軍進犯江浙時,有地方鄉紳組織武裝自衛隊,目的卻並不是反抗英軍,而是防範清軍路過時搶劫。
清廷非但給不了他們安全、權利和尊嚴,反而帶來的是無窮的盤剝和壓榨。這樣的清廷,失敗是怎麼閉關鎖國都避免不了的。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我就是郁風)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553264c4-e3ef-4e41-a419-b4ec61ebe7df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