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擬修例禁止港人與大陸人互相歧視。評論指,以法例規管深層次的中港矛盾,只會產生反效果,憂心埋下更大的「心理炸彈」。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簡稱平機會)主席朱敏健20日在立法會稱,《種族歧視條例》修訂進入最後的細節階段,修例禁止「族內歧視」,即包括禁止港人及大陸人「互相歧視」。
朱敏健強調,以立法處理歧視問題是最後手段,但因顧及大陸居民在僱傭範疇及使用公共設施方面,確實受到不必要的侮辱、敵視,因此希望以「族內歧視」的方式處理。
近期中港全面通關後,兩地人的磨擦隨之增加,有議員關注大陸民眾在港受歧視情況,朱敏健表示,近期通關後平機會收到的投訴及查詢數字未有提升。他說,平機會2022至2023年度首10個月,收到749宗投訴個案,6個月內完成處理85%的投訴,而個案成功調停率為86%。另外,平機會處理了10宗法律協助申請。
向大陸人說不敬的話恐觸法 新法律懾服「真香港人」
時事評論員桑普指,香港有《國安法》、《刑事罪行條例》的煽惑罪,都是針對國家或政權的仇恨、敵視、煽動顛覆、污衊,修例不僅未能有利中港融合,反而使每個人都失去免於恐懼的自由,「這(修例)最大的重點是,結果涉及言論,涉及中國大陸人不敬的話,是否都會被法網所網羅?我認為這件事只會將彼此文化差距、價值觀差別卷在心中,無辦法或被禁止用言論,以其他方式表達出來,這只會治標不治本,將不滿潛藏起來,只會造成一種更大的心理炸彈,等待時機爆發。」
他指出,「歧視」定義廣闊,恐有執法問題,預料很多人會因此墮入法網,例如一些「黃店」表明不招待大陸人都會受影響。
桑普指出,大陸人要融入香港成為新移民,關鍵是要認同香港的的價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問題是,這種價值在「新香港」下已蕩然無存,「不是說煽動彼此的敵視問題,而是最後香港人要配合『新香港』的論述,過一套不同價值觀的生活,這是最悲哀的地方,真正的問題不在於歧視,而是用新的法律制服、懾服香港人,這才是真正目的。」
港人生活受滋擾 多次遊行抗議
香港2003年向大陸開放「自由行」後,市民因日常生活受到滋擾而有多次遊行抗議。
2009年4月,香港向大陸開放「一簽多行」後,出現大量「水貨客」;2012年起,民間組織多次發起反水貨客示威,包括:「光復上水」、「捍衛沙田」等行動。
2014年,港人在尖沙咀廣東道發起「驅蝗行動」,要求減少「自由行」,不滿陸客赴港搶奶粉 ,抗議陸客霸占香港人的生活空間及搶奪資源。
2019年7月的光復屯門公園大遊行,抗議含康文署的港府部門長年放任「大媽」於屯門公園非法賣唱造成的噪音及風化問題。
香港人貶稱大陸人為「強國人」、「支那人」、「蝗蟲」。「支那人」被視為對中國人的污辱性代名詞,亦有港人將陸客比喻為「蝗蟲」,責備他們掃空商店貨品。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4da7befa-e4c7-4ee4-af81-419e2376839a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