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制度」確實為民主治理做出了基本貢獻,但在政爭趨向極端,選民意識形態走向兩極化,很容易會出現「選一個會贏,但我並不那麼喜歡的人當總統」心理,這或許不完全符合民主真義,卻又是難以忽視的現象。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因拜登和川普再又強化了這樣的情境。
共和黨方面,儘管佛羅里達州州長德桑蒂斯被多次點名挑戰川普,比對不同民調,他也的確有和川普一較高下的條件,但德桑蒂斯剛高票連任佛州州長,聲勢位居高端者,通常會更小心翼翼布局下一步,因此遲未表態角逐共和黨總統提名,選民同樣也在觀望他是不是真有超越川普的爆發力。
於此同時,諸如前副總統彭斯和國務卿蓬佩奧,近來相繼出版了個人回憶錄,雖都被指是有意問鼎總統,可兩人和川普的支持度仍有段距離,就算他們政治形象都比川普好,也不若川普執政期間爭議纏身,甚至到今天還在為國會大廈暴動、海湖山莊檔案事件糾纏不清,但回歸選舉現實,個人形象爭議較小的蓬佩奧和彭斯,反而一直處於媒體邊陲位置,不像是可以和民主黨一拼的人。親近川普的媒體屢屢主打「川普是最可能贏回白宮的共和黨人」,對共和黨選民來說,欣不欣賞川普是一回事,但不能說沒有「西瓜效應」。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民主黨。去年美國期中選舉前夕,《紐約時報》和「Siena College Institute」發布了民調,發現只有26%的民主黨支持者贊成拜登連任,超過六成民主黨人希望2024提名其他人。原因當然和拜登年歲太高有關(競選連任時已達82歲),期中選舉過後,拜登民調暫時止跌,不過個人支持度也僅在45%上下,反映了除了年紀,他的施政也沒有獲得多數肯定。
於是,媒體便開始尋找可能的替代方案。首先是拜登副手哈里斯,去年9月,政治分析機構「Morning Consult」曾公布統計,在不與拜登競爭下,哈里斯是民主黨2024潛在競爭者民調最高的一人(28%)。但她當下民調錶現卻比拜登還差,如果出馬競選,只靠個人基本盤將相當危險。
另外,在女性總統話題上,討論度最高的就是民主黨紐約州議員科爾特斯(AOC),若她2024參選,2025就職時,將剛好達到總統最低年齡35歲門檻。不過,選民對她的顧忌並非她太年輕,而是她在自己深藍選區之外,從未受到檢驗,有政治觀察家預言,AOC極左色彩也許能在紐約州大獲全勝,但她可能在大選時輸掉其他40個州。
其他被點名的民主黨老將則有希拉里。過去以來,不乏政治盟友鼓勵她是時候擺脫隱形模式,為2024暖身,希拉里則早於去年中,就透過《金融時報》強調自己不會參選,因為「挑戰拜登非常具有破壞性」(指對民主黨選情);至於另名老將桑德斯雖然透露自己不排除再次競選總統,但如果說拜登太老是不利連任因素,那比拜登年紀還大一歲的桑德斯就更沒有討論意義了。
另外,56歲的民主黨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可能競選總統的新聞,也在新年過後登場,但他的問題和共和黨的德桑蒂斯一樣,就是全國知名度不夠亮眼,尤其就像洛杉磯時報一則專欄提到的,紐森的形象太普通,也太一帆風順,缺乏競爭美國總統必然具備「曾經克服高強度逆境的故事」。而40出頭的美國交通部部長布蒂吉格(Pete Buttigieg)雖然有很好的學經歷,媒體緣頗佳,被視為民主黨極具潛力的明日之星,但從一個中等城市市長(他曾任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晉升交通部長,然後選總統,卻不是美國總統養成的典型管道,況且他在沒有拜登參與初選下,個人支持度僅10%。
接著,在媒體一路從副總統、政壇老將、資深議員、地方首長到年輕新秀點名後,終究回到最核心的現實面,也就是在所有公布的民調中,以川普為假想敵,今天選舉,拜登仍是最有可能擊敗川普的一人。於是,民主黨支持者看待2024,在還沒有走出川普陰影的今天,關鍵就愈不會是「我想選誰當總統」,而是我只想「選一個能打敗川普的人」。
「選一個會贏,但我並不那麼喜歡的人當總統」,如此心態不是現在才有,過去或是戰略、戰術妥協,但如今彼此背後皆有愈來愈輸不得的壓力恐懼,就民主政治而言,一個國家藉由選舉以形塑政治共同體的穩定性,只能說正在明顯大幅削弱中。
(※作者為《上報》主筆,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4197f17d-c41e-49af-ac79-6390f1d4249b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