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籠罩下的印度

印度的疫情病毒瘋狂反撲,讓全球拉響新一輪警報。馬爾霍特拉一直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一個火葬場幫忙,他告訴BBC說:「我從沒有見過這麼可怕的情況。我無法相信我們在印度首都,」 各家醫院正因新冠確診病人的空前激增而陷入困境,「確診者沒有氧氣,他們像動物一樣死去。」他說。

印度的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尋求幫助的請求,飽含著「憤怒、絕望、毀滅、失落和無助。」而遠在澳洲的印度親人更是愛莫能助。

死亡人數劇增 首都遍地焚燒場

印度境內疫情最慘重地區是首都新德里,在過去的兩周內,印度醫療機構的氧氣和重症監護病房床位已經用盡,患者留在醫院外面等待護理。據路透社報導稱,首都地區每四分鐘就有一人死於染疫。

據美聯社報導,印度首都新德里一直在為火化染疫死亡者的屍體疲於奔命,以致當局要求開始在城市公園砍伐樹木燃火火化屍體。

報導稱,在新德里等城市的墓地外面,裝載屍體的救護車排隊等候,許多城市的土葬場所用盡了空間,火葬紅光照亮夜空。

印度 疫情,焚燒
4月26日,印度民眾在空曠地方焚燒染疫死亡者的屍體。(圖:JEWEL SAMAD/AFP via Getty Images)

由於火葬場來不及處理屍體,許多停車場搭起了木材堆,直接將停留的屍體焚燒。火葬場已經變成了大規模的柴堆聚集地。

「新德里慘不忍睹!從來沒有人見過這樣的場景。」一位當地人發短信向澳洲親戚報平安時說。

根據網絡上傳播的航拍照片顯示,由停車場改建的露天火葬場裡,到處都是火葬柴堆,彼此之間只有幾米的距離,每個柴堆上面都焚燒著屍體。

沉浸在焦慮中的澳籍印度人

印度的COVID-19疫情正以火山噴發之勢肆虐全國,許多定居於澳洲的印度人時刻焦慮地擔憂遠在印度的親人與好友的現狀,不得不面臨正在傳來的噩耗。據澳洲政府公布的統計數據,目前有8,000多名澳大利亞人仍然滯留在印度。

Anjali是一位定居在悉尼的印度人,她有6名家人生活在印度,她說,她的一名兄弟是醫生,「弟弟告訴我,醫院裡人滿為患,沒有床,沒有氧氣,沒有護理。人們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垂死。」「ICU的氧氣已經用完,在10分鐘內就有25人死亡。」她兄弟說。

Vivek告訴本網記者稱,他的岳父目前正在印度的ICU里搶救,已經二天了,她太太因為無法回印度看望父親,已經急到快奔潰了,「現在能獲得重症監護病床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醫院缺少醫療設備,只能靠運氣了。」 Vivek說。在採訪後第二天,Vivek發來短信說,「老人家剛剛過世了」。

據太陽先驅報報導,2019年12月,43歲的Sundararajan女士和丈夫、孩子一起離開了墨爾本的家,去印度的清邁和年邁的父母同住,這是一個讓她後悔終生的決定。

在抵達印度後不到一個月,Sundararajan感染了COVID-19,並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傳染了她76歲的母親和79歲的父親。15天後,她的父親去世了。「那是令人心碎的經歷,我不知道我心裡是否能平復下來」。她對澳新社說。

由於國境被關閉,Sundararajan至今無法回澳洲,卻又遇上了第二波疫情。

在短短一周內,Sundararajan女士有三個朋友失去了他們的父親。「我居住的城市在一個停車場進行了大規模火化。人們排隊等候火化親人。」她說。

「在過去的兩個星期里,我們沒有走出過家門。」Sundararajan女士說,「周圍傳來的都是死亡的消息。當地所有商店都沒有餅乾、香蕉、麵包和雞蛋。我們只是用家裡的存貨來應付。每個地區都只能自食其力。」

她說,在首都,囤積氧氣瓶、抗病毒藥物和撲熱息痛的現象非常普遍。

Sundararajan女士表示, 她支持澳大利亞在5月中旬之前禁止所有航班進出印度的決定,不能讓澳大利亞陷入相同的麻煩。「我只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夠回到墨爾本的家。」她說。

印度疫情為何變得如此糟糕?

一些媒體分析認為,這個問題背後有三個關鍵因素。政府反應、公眾行為和病毒的株種變異。

1)印度政府的反應太慢

在去年疫情首次爆發時,印度迅速採取了行動,實施了世界上最嚴厲的封鎖之一。但政府在戰勝第一波疫情後開始自滿,甚至傲慢,結果將這個國家推向災難。

封鎖造成的經濟創傷已經很深,當第二次疫情來臨時,印度各地政府一直不願意採取類似的方法來控制疫情的蔓延。

ABC報導稱,美國智庫威爾遜中心(The Wilson Centre)的南亞專家邁克爾‧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將印度政府的反應形容為「兩極化」。

「之前的反應迅速大膽,整個國家都被封鎖了,」庫格爾曼先生說,「然而,現在在這種情況下,政府的反應往好里說是自滿,往壞里說是災難性的。」

2)公眾行為導致疫情蔓延

儘管第二波疫情已經出現,但印度政府依然允許繼續全面進行大規模的集會。正好也迎來了12年一次的「大壺節」 ,「大壺節」 從2021年1月9日開始,1月24日進入最高潮,為了慶祝這個節日,成千上萬的印度人不顧病毒危害,義無反顧的沖向恆河進行朝聖。

由於人們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從而加快了疫情的高速傳播。大規模集會和不良行為被認為是引發疫情加劇的罪魁禍首。

印度露天火化場
露天火化場(圖:MANJUNATH KIRAN/AFP via Getty Images)

但出於文化與信仰,在整個世界都被一場科學界都不了解的疫情籠罩著時,印度人相信神的力量遠勝於服從政府的指令。從政府到民間,幾乎都貫穿了這種觀念。

一些朝聖者表示,病毒雖然可怕,但是恆河神「會保佑我們」。

評論稱,印度的人口數量和密度導致它在疫情爆發面前十分脆弱。

3)輕視了變異病毒株種的危害

同時,更具傳染性的變異病毒的出現助長了這一波疫情。

據報導,造成印度疫情失控的是一種不同於英國變異株種的毒株,官方稱之為「雙突變B.1.617變種病毒」,這些變異株種也被認為具有免疫規避的特性,可以再次感染已經康復的病人。

據ABC報導,醫學顧問協會(Association of Medical Consultants)的迪帕克‧拜德醫生(Deepak Baid)表示,「在世界各地,我們發現第二波總是比第一波更危險、更強勢、更致命。」

「人們強烈認為這種病毒是不同的,它是一種突變病毒,因為現在我們發現兒童感染了,年輕人感染了,這在早期並不常見。」拜德醫生說,「這種病毒毒性很強,傳染性很強。」

由於各地區未能令其醫療保健系統做好準備應對第二波疫情,導致醫療用品長期短缺,據印度政府表示,醫用氧氣已成為稀缺資源,首都新德里的多家醫院已經耗盡所有氧氣。

令人擔憂的是,當人們還沒認清「雙突變B.1.617變種病毒」時,印度又曝出三突變B.1.618變種病毒(也稱孟加拉變種)。

病毒正在快速突變

據報導造成印度疫情失控的雙突變B.1.617變種病毒,已在至少17個國家出現。而印度又曝出三突變B.1.618變種病毒。

新德里的科學和工業研究委員會的基因組和整合生物學研究所(CSIR-IGIB)的研究人員史卡瑞亞(Vinod Scaria)認為,這個三突變變種是從之前印度出現的雙突變B.1.617變種演化而來。這種病毒傳染性更強,更能逃避免疫屏障。除了印度之外,三突變B.1.618變種也已經在美國、新加坡、瑞士和芬蘭等地發現。

史卡瑞亞4月20日在其推特中說,這個三突變B.1.618新變種的最早序列是去年10月25日、從西孟加拉邦的一名患者那裡採集的樣本中分離出來的,最近一次被探測到是在3月17日。而近三個月在西孟加拉邦,三突變變種的比例「顯著增長」,但研究人員對該病毒菌株的情況還存在很多「未知」。

印度 疫苗
印度民眾在接受疫苗注射。(圖:PUNIT PARANJPE/AFP via Getty Images)

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流行病學教授Madhukar Pai博士在最近接受採訪時說:三突變B.1.618變種是一種更容易傳播的變種病毒,正導致許多人很快生病。

三突變B.1.618變種,缺失兩個氨基酸H146和Y145(影響尚待研究),同時具有兩個刺突蛋白E484K和D614G的突變。該突變會使病毒表面改變形狀,導致抗體無法識別,從而降低疫苗和抗體的作用。

印度國家生物醫學基因組研究所的研究員Sreedhar Chinnaswamy對《印度時報》說,這種三突變變種帶有很能逃逸免疫系統的E484K突變,這意味著,即使之前已經感染其他COVID-19菌株,或者已經接種過疫苗,也無法保證不感染該變種。

印度B.1.617雙突變變種是去年10月首次發現的,還不到半年,該變種已繼續突變到恐更可怕的三突變變種病毒,這也引起更多人對COVID-19變種病毒的擔憂。

除了印度雙突變、三突變變種之外,目前已經發現的主要COVID-19變種還有英國變種、巴西變種、南非變種、加州變種(西海岸變種)等。

科學家們說,COVID-19具有根據傳播規模發生突變以及改變自身結構的驚人能力。由於該病毒傳播廣泛,其變異也就越來越多。每個感染者都是可能發生變異的溫床。目前的幾大COVID-19變種病毒,都是朝著傳染性更強、傳播速度更快、逃避免疫能力更強的方向在發生變異。

神秘的印度恆河

恆河源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海拔3,150米處,在流至海拔300米處之後,該河流被稱之為恆河。在印度文化及神話中,稱恆河發源於西藏的聖湖瑪旁雍錯,因而印度教徒將之奉為聖河。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古代文明無一不是在河邊孕育、壯大的。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親河,比如中國的黃河、埃及的尼羅河、俄羅斯的伏爾加河、英國的泰晤士河、印度的恆河等。

恆河 印度
教徒在恆河沐浴(圖:Daniel Berehulak/Getty Images)

在印度教中,恆河具有至上的地位,它被印度教教徒稱為 「恆媽」,自古以來,充滿神話色彩。印度教徒堅信,將身體浸在恆河中能把一個人的罪洗去。當人死去後,親人們為了讓死者的靈魂進入天堂,免受輪迴之苦,常常在河邊火化死去的親人,並將骨灰拋灑進恆河,也有的家庭直接把死屍、遺物和葬禮物品拋入河中任其漂流的。

基於印度根深蒂固的傳統習慣,恆河的環境至今依然極度髒亂,被評為世界五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

在網絡上,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寬闊、緩慢的恆河上,到處漂浮著五顏六色的垃圾和數具屍體,一群印度人在旁邊淡定地沐浴、游泳、洗漱甚至飲水。

每逢宗教節日,虔誠的教徒前往恆河朝聖,跳進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也是一個不變的傳統。

12年舉行一次的「大壺節」 (Kumbh Mela),也稱「聖水沐浴節」,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印度教集會,在歷時43天節慶期間,印度教教徒會前往恆河沐浴,清洗舊日罪孽。

上一次的「大壺節」是2010年1月,大約有7,000萬人次前來恆河洗清罪孽。而今年的「大壺節」正值疫情大流行,但依然沒有阻止虔誠教徒的腳步。

印度共和國

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通稱印度(India),是位於南亞印度次大陸上的國家,面積位列世界第七,印度擁有13.6億人口,位列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印度現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

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及文化的國家,僅憲法承認的官方語言就有22種之多,其中印地語和英語被定為印度聯邦官方語言。

印度也是一個多宗教多信仰的國家,號稱「宗教博物館」,佛教曾源自古印度,但目前的絕大部份印度人(85%)信仰印度教。由於公元8世紀,阿拉伯帝國開始入侵印度,引進了伊斯蘭文化,因此伊斯蘭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

印度最重要的貿易夥伴是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存在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發現的遺址顯示,公元前2500年,已經有人類在印度生存。

15世紀末開始,歐洲商人看中了印度這塊寶地,試圖在此開闢殖民地。之後,強大的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蜂擁踏上印度這塊大陸,並為爭奪印度而發生激烈的衝突。

1757年,印度在國土保衛戰中失敗,逐步淪為英國的殖民地。到1849年,雖然名義上還存在印度莫臥兒帝國,但英國東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統治權,只餘少數地區由葡萄牙及法國統治。

1857年,英國政府接管印度,並成立新的印度政府。187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被加冕為印度帝國的皇帝。之後,印度首都也遷都新德里。

印度曾經誕生了一位偉大的獨立運動先驅,叫莫罕達斯‧甘地(1869-1948)。

從1920年開始,由甘地領導的印度國民大會黨開展了一系列謀求印度獨立的不合作運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同意放棄對印度的絕對統治權,卻為了滿足穆斯林群體的分治要求,英國提出了蒙巴頓方案,同意將印度分裂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並答應完成分裂之後各自獨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獨立,成立印度共和國,但仍為英聯邦成員國。這塊亞洲次大陸從此被分成以印度教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較小的伊斯蘭教國家巴基斯坦。

獨立後,新政權傾向於社會主義,但在外交上奉行不結盟政策,獨立於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的集團之外。

1950年4月1日,印度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1959年,中共以武力統治西藏,追殺佛教徒,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出逃,獲得印度政府接納,從此中印兩國開始交惡。1962年,爆發中印邊境戰爭。

儘管從1993年起,中印兩國簽署了多個協定以維護地區和平,但中印邊界的土地之爭至今還在延續,經常發生武力衝突。

從2000年起,在俄羅斯的周旋下,中俄印三國進行了廣泛合作發展經濟,目前,中國是印度第一大貿易夥伴,而印度也是中國在南亞地區的最大貿易夥伴。

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有一部完善的規定議會民主政體的憲法,號稱「世界上最長的憲法」,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標誌。印度也是全球最大規模的民主選舉政府的國家。

印度國會實行兩院制,包括了上院聯邦院和下院人民院。聯邦院議員任期6年,每2年改選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員由地方選舉產生,其餘12人由總統任命。

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選產生,其餘2人由總統任命。

印度政府在實行民主政治的同時也實行社會主義,政府對私人經濟活動、外貿、外國資本直接投資嚴格控管。

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語的人口,目前是21世紀全球最主要的資訊服務業生產國、電腦軟件出口國以及眾多軟體工程師的祖國。印度人勤於工作,曾經民調顯示,印度人是亞洲「最快樂的員工。」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