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鏡新聞結束香港業務 負責人坦言與港區國安法實施有關

出版過多本中國政治敏感書籍的明鏡新聞出版集團決定結束在香港的業務,把工作人員撤出香港,將庫存的上萬本書籍打成紙漿。至於撤出香港的原因,包括數碼時代看書的人越來越少,加上COVID-19疫情的衝擊,但真正讓明鏡新聞出版集團負責人何頻決定撤出香港的最後一根稻草是,港區國安法上路後,「香港原有的法律已不能再保護新聞自由」。

香港去年6月30日正式實施國安法後,寒蟬效應不斷發酵。明鏡新聞出版集團負責人何頻此前對BBC中文網表示,「我們跟(圖書)出版這個時代告別了」,從去年7月1日開始,明鏡的出版和雜誌業務正式離開香港。

身在美國的何頻1月6日向香港《蘋果日報》表示,明鏡將來不會在香港出版任何書籍,但未透露有多少員工受影響。至於要如何處理香港的存書,何頻回應指「幾乎化成了紙漿」。不過,明鏡仍會持續在台灣和美國紐約的出版工作,未來會嘗試出版電子刊物,亦會調派員工嘗試製作網上影片。

何頻:「港區國安法是無邊界的法律」

何頻坦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是他決定徹底撤出的原因之一。他認為,港區國安法是一部由建立、解釋到執行都沒有邊界的法律,香港原有的法例很難對新聞自由起到保護作用,他不能讓員工冒險工作。他說,「在國安法(實施)情況之下,你沒有辦法可以想像會繼續有新聞出版自由。」

他表示,除非北京撤回國安法,否則他不看好香港未來的新聞自由,「即使有些人很勇敢地進行新聞報導,但我相信他們的壓力越來越大,空間會越來越小。」

20世紀90年代,何頻開始在香港經營出版業,出版過上千本書和多本雜誌。他表示,1997年前後和2012年薄熙來事件是業務高峰時期,當時明鏡在香港擁有7個出版社、出版10本雜誌。最多的時候,每天出版一本書或雜誌。明鏡出版的書籍包括:小說《黃禍》、披露中國政府在六四期間會議文件的《中國六四真相》、《中共太子黨》等。

香港出版市場日漸蕭索

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對BBC中文網表示,港區國安法實施後,有些出版社終止一些本來凖備出的書,或刪改書中敏感字眼;印刷廠不敢做生意,不敢印書;有印刷廠偷偷印了,也未必有發行商敢將書本發給書店。

香港曾是大陸和台灣禁書的出口,但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當初因自由繁榮的出版市場逐漸蕭索。

2015年10月至12月,銅鑼灣書店股東桂敏海、店長林榮基等五人相繼失蹤,數月後被發現他們全部身處中國大陸並受到當局控制。事件引發各界對香港出版自由的擔憂,認為是對香港出版業和禁書市場帶來了毀滅性打擊。

香港銅鑼灣一家書店內展示與中國政治有關的雜誌
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桂敏海、店長林榮基等五人曾於2015年相繼失蹤,後被發現他們被擄到中國並受到當局控制。事件引發各界對香港出版自由的擔憂。圖為2016年1月5日在香港銅鑼灣一家書店內展示與中國政治有關的雜誌。(PHILIPPE LOPEZ/AFP via Getty Images)

而港區國安法上路被形容為讓整個出版業面臨至暗時刻。據BBC中文網報導,目前,有一部分書籍已經由香港轉移到台灣出版。對此,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認為,即使書籍可以拿去台灣出版再拿回香港售賣,但都改變了原先香港美好的生活狀態,「是一個好可悲的現象」。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