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軍大掃蕩 開槍驅散示威者 至少逮5名記者

緬甸反軍事政變示威於2月14日進入第9天,全國仍有數十萬人上街抗議。緬甸北部的安全部隊14日向電廠外的一群示威者開槍,至少有5名記者被捕。同一天還有多個城市在入夜後出現裝甲車,而緬甸新的軍事政權還對數名提倡全國反政變示威的社運人士發布逮捕令,警告民眾不要窩藏政治活躍分子。

裝甲車行駛於仰光等大城 傳15日凌晨斷網斷電

綜合媒體報導,緬甸軍政府最近加強力道,試圖平息迅速發展的公民不服從運動,這些運動的支持者要求當局釋放前實質領導人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密支那、西部若開邦(Rakhine)首府實兌(Sittwe)等大城市,14日入夜後有裝甲車穿街過巷,是軍方2月1日政變以來出現最多軍車的一次;還傳出軍政府會在15日凌晨再度封鎖全國網路,氣氛緊張。

緬甸北部克欽邦(Kachin)的一座發電廠發生警民衝突,安全部隊14日開槍驅散了發電廠外的示威者。有示威者懷疑軍方想截斷電力供應。

臉書上的畫面顯示,克欽邦首府密支那市(Myitkyina)的一座發電廠的示威者,遭到安全部隊射發催淚彈後再開槍驅散,不清楚是用橡膠子彈或實彈。當地傳媒報導,有五名在現場報導的記者被捕。

緬甸各界盛傳15日凌晨1時至9時網路將被切斷,緬甸民眾14日晚間不斷在社群媒體上傳載滿軍人的軍車、坦克車和水炮車在第一大城仰光街頭行駛的畫面。

緬軍追捕反政變社運者 估400人入獄

緬甸新的軍事政權14日對數名提倡全國反政變示威的社運人士發布逮捕令,警告民眾不要窩藏政治活躍分子。緬甸警方正在追捕7名聲援示威的社運人士,其中有些是知名民主運動者,包括曾領導1988年反極權示威的敏哥奈(Min Ko Naing)。敏哥奈當時還是大學生,因協助對抗那時的極權體制而坐牢超過10年。

根據「緬甸援助政治犯協會」(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估算,包括昂山素季許多政治盟友在內,已有近400人身陷囹圄。

緬甸反軍事政變示威
仰光民眾2月14日為一名在內比都(Naypyitaw)抗議活動中被槍擊的Mya Thwe Thwe Khaing祈禱。(Hkun Lat/Getty Images)

聯合國:緬軍若鎮壓等同向人民宣戰

美國、加拿大、英國及歐盟12成員國的駐緬甸大使館發表聯合聲明,譴責當局在軍事政變後拘捕政治領袖、騷擾記者、干擾通訊,呼籲緬甸軍方避免傷害平民。聲明說:「我們支持緬甸人民追求民主自由與和平繁榮,世界在看。」

聯合國官員們也警告緬甸。聯合國緬甸事務特別報告員安德魯斯(Tom Andrews)警告,緬甸的公民抗命活動若遭鎮壓,等同緬軍將領向人民宣戰,將被追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則敦促緬甸當局確保和平集會權利受到尊重,示威者不被秋後算帳;他還要求緬軍立即允許瑞士外交官布爾格納(Christine Burgener)到訪緬甸「親自評估情況」。

美使館警告或有「軍事活動」

美國駐緬甸大使館14日晚間發出公告指,有跡象顯示仰光會有軍事行動,警告15日凌晨1時至9時有可能電訊中斷,呼籲美國僑民到安全地方躲避。有居民表示,凌晨1時起四大電訊商的網路皆無法登入。總部在英國倫敦的網路追蹤組織NetBlocks表示,緬甸凌晨處於「近乎完全斷網」狀態,網路連接能力只達到正常水平的14%。

此前幾天,緬甸軍方為阻民眾抗議,就曾封鎖全國互聯網。

媒體憂軍方大規模掃蕩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政府公務員加入抗議行列,還有許多醫護人員罷工響應抗議,軍政府迄今逮捕了約400名社運人士。

緬甸14日的示威活動,全國有數十萬人參加,他們無視軍方禁止集會令再度上街。許多人高舉標語,呼籲當局「不要在夜間綁架人民」。政府公務員也響應公民抗命呼籲罷工,火車服務局部暫停,仰光有數百名鐵路工人加入示威行列,警員到他們的宿舍催促他們上班,被憤怒民眾包圍,最終「敗走」。

緬甸公民抗命運動
緬甸2月14日仍有數十萬人上街抗議軍方奪權。圖為當天在仰光的公民抗命活動。(Hkun Lat/Getty Images)

在緬甸工作的一名媒體工作者向中央社表示,15日凌晨將是緬甸政變以來最關鍵的一晚,除了斷網外,還可能會斷電。他研判軍政府的目標除了逮捕主要的抗議領袖外,還要逼醫護人員回到工作崗位上,以及軍方可能會有大規模的掃蕩行為,目標在控制整個城市,也要斷了抗議人士之間的溝通網路。

國際危機組織緬甸事務顧問霍西(Richard Horsey)表示,許多政府部門運作已經癱瘓。

緬甸軍政府持續搜捕抗爭者,2月13日晚間宣布「小區及鄉村管理法」復辟,要求民眾若留客在家過夜須向當局呈報,違者將被罰款甚至入獄,相信這是為了杜絕民眾收留被通緝的抗爭者。仰光居民則於13日晚間自組巡邏隊,防範當局晚間突襲拉人。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