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之亂反映脆弱的台灣社會

外傳郭台銘已與德國生技公司BNT代理商上海復星醫藥達成初步協議,首批BNT新冠疫苗最快8月將從德國原廠進口。對此,郭台銘辦公室發出聲明嚴正表示,希望媒體別再報導疫苗採購不要再報導進度、臆測內情,這可能妨害台灣取得疫苗的時程,對台灣防疫毫無幫助。 

先前,台灣政府說,國家處境狀況特殊,對採購過程與到貨時間要保密;這說法被質疑是「黑箱作業」、「推卸責任」。就連美國政府公開說:「台灣取得疫苗的途徑被截斷」,還是有人認為「中共打壓就把證據攤開」。如今,與藍營關係密切的郭台銘希望媒體不要再報導這些採購過程與內情,顯見他碰到與台灣政府買疫苗相仿的困難。就連郭董買疫苗都要緊張到好像搞諜報戰,就表示除了「錢」與「貨」以外,其中的確有難以道盡的「外部壓力」。 

澳洲疫情最近陸續爆發,疫苗短缺,民眾搶疫苗無著;澳洲人口最多的新南威爾士州衛生廳長哈扎德(Brad Hazzard)說,這是電影「飢餓遊戲」真實上演,但政府盡力了,外界不要用後見之明來批評政府的疫苗政策。民眾先是沒把疫苗當回事,疫情突出才搶打,再就是埋怨政府沒有「超前部署」,沒預備好夠多的疫苗讓想打的民眾隨時可以打,這幾乎是過去一年抗疫相對成功的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不單是台灣的困境。 

有人羨慕美國現在到處可以打疫苗的「富有」狀況,但美國走到今天,是用3千3百萬人確診數,近60萬的死亡人數,以及以近124億美元鉅資和13家藥廠及生技公司預先簽訂合作協議換來的。美國人口是台灣的13倍,我們或可想想:如果用240萬台灣人口確診,4.6萬的死亡數,來替換「富有的疫苗」與美國式的解封,你會選擇哪一個模式?

無視歐美國家如何走到今天的血淚,用去脈絡的方式看待歐美國逐步解封的現況,也往往忽略了無論就百萬人口的確診數及死亡數,台灣都還是全世界的資優班。日本《產經新聞》駐台特派員矢板明夫說,疫情期間台灣比全世界其他國家都多守了500多天是一項奇蹟,在被攻破之後又用2個月的時間,把700多個感染降到30以下,這又是個另一個奇蹟。這是不是值得此刻珍視的防疫成績單?說法其實可受公評。 

郭台銘願意貢獻一己之力出手為台灣買疫苗的心令人感佩,而台灣人或可通過郭董買疫苗的路徑重新了解:買疫苗不是買豬肉,不是有錢就好,最難的不是訂貨,而是現貨。至於老共有沒有出手攔截干預?德國政府的態度與國台辦「唯一代理」的聲明,其實都已經再淸楚不過了。美國政府不是沒有BNT疫苗,但捐贈給台灣的250萬劑卻全選擇莫德納,這其中的故事情節其實更意在言外。 

疫苗是戰略物質,其中的買賣從來不只是商業邏輯;但台灣社會從來都要求物超所值,既希望隨時有疫苗可打,還要求品質要好,又不能買太貴,然這三項絕不可能同時存在的條件,其實只在巨嬰的想像世界裡。疫苗政策既不可能同時滿足所有人,朝野陣營名嘴政論就只好各引立論,各自攻防,亂戰不歇。 

沒疫苗時說「政府殺人」,有疫苗時說「這是乞討來的」,開始打疫苗說「這疫苗會打死人」,大規模測試施打時說這政府只是讓人「望梅止渴」。如果疫苗之亂是一面鏡子,其實就是讓人看清楚台灣人有多麼自我中心,而這個社會又到底有多脆弱?

(全文轉自上報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