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汽車董座:中國電動車三大核心技術全靠西方

中共重點扶植髮展的電動車產業,其核心技術長期依賴西方國家。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言,中國電動車沒有核心技術,電機、電控和芯片等皆從國外進口。

魏建軍近日對話新浪財經,直言「傳統內燃機技術,我們肯定不如國外品牌;如果說電動車,人家也不是沒有技術,只是沒有這個戰略。」

他列舉了中國缺失的核心技術,「我們中國的動力電池,原始發明技術都是美國的,起源於日本,讓韓國人發揚光大。」「什麼電機、電控、我們用的這些芯片,是美國的。」

魏建軍的直言引起廣泛熱議,卻少有持反對觀點的專家、權威人士或業內知名人士。業界普遍認為,電動車核心技術主要包括電控、電機和電池這三部分,其中的電控又包含汽車芯片等。

索尼本田社長長川西泉也對中國電動車持類似看法,2023年底時他說,「中國電車毫無技術可言,只會把顯示屏弄得花里胡哨。」

西方公司壟斷電控硬件市場

中國電動車技術落後於西方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公司壟斷電控硬件市場。

陸媒《新民周刊》4月刊文指,電池管理系統(BMS)、電機控制器(MCU)、整車控制器(VCU)的控制模塊硬件,基本被國外公司掌握。

譬如:電池管理系統集成電路板上最核心的電壓採集芯片等部件,基本都被美國美信(Maxim)、美國德州儀器(TI)、荷蘭恩智浦(NXP)、美國亞德諾(ADI)等壟斷。

電機控制器的核心功率半導體IGBT,全球市場份額基本被德國英飛凌(Infineon)、美國安森美(On Semiconductor)、日本三菱(Mitsubishi)、日本富士(Fuji)、美國力特(Littelfuse)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等國際巨頭占有。

整車控制器部分,中國除少數幾家規模較大的主機廠自行設計研發外,其它基本被德國博世(BOSCH)、德國大陸(Continental AG)、美國德爾福(DELPHI)、日本電產(NIDEC)等把持。

24個中國汽車品牌倒閉

魏建軍還提到,近10年來,中國已有24個汽車品牌倒閉,且這一趨勢恐將持續。

他強調,無序的價格戰是導致品牌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更可能導致二手車市場價值大幅縮水,維修服務崩潰,長期損失難以估量,後遺症將長達六七年。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年底仍正常運行的電動汽車企業僅剩40多家,相比2018年巔峰時期少了超九成。

目前中國汽車品牌在全球範圍的品牌力不足,因為很多汽車廠商主要是賣產品而非品牌,品牌溢價能力有限。

今年8月,魏建軍公開指出中國汽車業的亂象,「一些車企急功近利的行為何時能止?打假牌、出老千,中國車企還能進步嗎?」企業若沒有造血能力,不盈利,走不遠。

今年5月28日,長城汽車德國有限公司宣布關閉位於慕尼黑的歐洲總部。這是中國新能源汽車中關閉歐洲總部的第一家。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