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心絞痛為冠心病最常見的臨床類型,是心肌暫時性或急劇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臨床綜合徵。臨床上以胸骨後或心前區疼痛為主, 常放射至左臂內側或咽喉、頸項,兼見胸悶、呼吸不暢、汗出等症。心絞痛發作時通常胸部有被重壓或壓迫的感覺,及窒息感、胸部收束感、灼熱感、沉重感、或呼叫困難等症狀出現,特別在寒冷天氣、飯後、逆風行走、或行走上坡時發作。

 

當今主流醫學(西醫)對於發作期心絞痛的治療, 通常使用硝化甘油舌下錠。硝化甘油舌下錠藥物治療可使平滑肌鬆弛,也可擴張靜脈、動脈,含於舌下在1至2分鐘內即產生緩解疼痛的作用,藥效約持續半小時。但此藥對光敏感,需以深色瓶子放置,若服用3顆皆無效,則不可再含服。

 

2016年,在美國中醫針灸認證委員會(NCCAOM)的研究人員評估了8個隨機對照臨床試驗,640例心絞痛患者接受針灸治療,其他人接受常規西醫治療。研究人員發現針灸能顯著緩解冠心病心絞痛症狀和改善心電圖,療效優於常規西藥治療, 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臨床》和《實驗醫學》期刊上。

 

心絞痛屬於中醫學「胸痹」、「厥心痛」、「真心痛」等範疇。中醫學理論著作 《黃帝內經》說明:「心痛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胛間痛」,「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漢代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記載:「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記載:「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也」,「寒氣客於五臟,因虛而發,傷之而痛為真心痛」。中醫學認為心絞痛病因主要有外邪侵犯、臟腑虧虛、飲食不節、情志失調等,心陽不足為病之本,氣滯、血瘀、痰濁、寒凝為病之標。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靳三針」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灸療法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心絞痛的配穴為膻中穴、心俞、厥陰俞加「脂三針」(內關、足三里、三陰交)。膻中穴為手厥陰心包經的募穴刺激膻中穴,均能調節植物神經功能,鬆弛血管平滑肌,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而足太陽膀胱經上的厥陰俞和心俞穴均主治心痛、胸悶、心煩、驚悸,此二穴並用可疏通氣血經絡,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高脂血症是心絞痛的誘因,「脂三針」可其氣通於,可使津液運化正常,血行通暢,痰濁膏脂無以內存,使血脂自然正常。心陰虛的心絞痛患者可加三陰交、神門、太溪;心陽虛的心絞痛患者加關元、氣海;陰陽兩虛的心絞痛患者加三陰交、關元;痰濕盛型的心絞痛患者加膻中、豐隆、肺俞;氣滯血瘀的心絞痛患者加郗門、少海等。留針時間均為30分鐘,視體質強弱及症情虛實運用補瀉手法。

 

此外,唐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享年141歲)在《千金方•心臟篇》指出:「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堅滿痞急痛,肌中若痹,絞急如刺,不得俯仰,……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徹引背痛」,同書心腹痛篇又有 「心痛暴絞急絕欲死」、「心腹絞痛」及記載了十數個治療心絞痛的方劑。孫思邈提倡使用綜合療法治療本病,指出「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無所逃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自古良醫們用針灸加上服用中藥的方式治療本病,針藥齊施,內外相扶,病灶才能根治,並一直沿用至今。怕中藥苦的患者可以選擇服用濃縮提煉並去除中藥苦味、無硫黃、無重金屬,通過國際 ISO/IEC檢驗認證的「科學中藥」。

 

不管中醫或西醫,醫生的天職是要治好病人的病,不是拖延病人的治療時間並且讓病人、政府(Medicare)和保險公司付出更多的錢。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網上考證)。之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心絞痛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