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腔內,造成關節腫脹和變形的關節病變。血中尿酸濃度上升,使尿酸鈉鹽結晶沉積在關節的滑囊液中,在四肢末端關節形成痛風石,引起急性或慢性關節腫脹發炎及變形。痛風會帶來劇烈關節疼痛,許多患者用「痛不欲生」來形容,除此之外,還可能引起腎衰竭、腎結石、高血壓、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飲食確實是誘發痛風發作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還應該關注真正同痛風發作關係密切的幾個因素,如:疲勞過度、進食高嘌呤食物、酒精、腎功能不全及合併其他疾病特別是高血壓,高血脂以及低劑量阿斯匹林,Thiazides類利尿劑的應用等。所以單純控制飲食是不夠的,恢復痛風病患的尿酸代謝能力,治療並發疾病,避免使用利尿劑等尤為重要。
痛風屬於中醫學「歷節病」、「白虎病」、「白虎歷節風」、「痛風」等範疇。隋代太醫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指出:「歷節風之狀,短氣自汗出,歷節疼痛不可忍,屈伸不得是也」;元代著名醫家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指出:「彼痛風也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汗濁凝澀,所以作痛」;其後明代著名醫家虞摶所著《醫學正傳》中提及:「夫古之所謂痛痹者,即今之痛風也。諸方書又謂之白虎歷節風,以其走痛於四肢骨節,如 虎咬之狀,而以其名名之耳」。中醫學認為痛風發生為「濕濁瘀滯內阻」所致,多起因於自身臟腑功能失調,導致代謝異常,或者長期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胃功能,因而助濕生痰,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痰濕瘀毒流注關節,造成痛風關節炎。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 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 「靳三針」 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 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痛風關節炎的配穴,就是於發痛關節的前、後、側的三個穴位施針。如最常發生痛風的第一趾關節,可於大都、太白和太沖三個穴位為一組施針。又如足三針,即足三里、三陰交、太沖。同時,還可在曲池及陰陵泉施針,則可治腳痛、膝腫、肘痛等。
此外,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指出:「針灸攻其外,湯藥攻其內,則病無所逃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針灸而不藥,藥而不針灸,尤非良醫也」。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執中,主張針藥並重。清朝著名針灸學家孫李學川,強調「以湯藥治其內,以針灸治其外」,才能做到「通內外兩家之筏,而使之左右逢源,會歸一致」。許多方藥可以治療痛風,如急性的痛風關節炎發作,可依病情選用《當歸拈痛湯》、《上中下通用痛風丸》或《四妙丸》等,單味藥如羌活、獨活、秦艽可以為患者「祛風除濕,散寒通痹」。配合中藥複方及靳三針針灸治療痛風,大多數患者兩至三個月治療後可恢復尿酸代謝能力。少數長期使用激素、生物製劑(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需要較長的時間根治本病。自古有建樹的醫家們針藥齊施,內外相扶,才能根治病症,並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2013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及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分會(CRA)的痛風診療指南就明確提示:「痛風是可以臨床治癒的代謝性風濕病」。有些醫生錯誤的認為痛風不可能治癒,並且告訴病人:「痛風不可能根治,
只能痛的時候用止痛藥或激素合併秋水仙素緩解疼痛」,致使病人病情逐漸加重,關節變形,尿酸不僅僅是沉積在關節,它還沉積在腎臟、血管等地方,持續發展為致命併發症。小病不治成大病,大病難醫,癌症不是還有早期、中期、晚期? 這就是發展的過程。如果繼續拖延病情,等到痛風發展為致命併發症,那個時候可能就算是華佗在世也是無能為力。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先前接受中西醫治療無效的痛風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060f3830-a69d-4fbc-a3ed-460f990eb568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