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英雄之岛——金门

早就听说金门是英雄之岛、金门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迹、金门市是台湾最幸福的城市,金门的坑道、地道闻名于世。

在台湾还有三天时间,我在参加日月潭国际万人泳渡后的九月二日,从台中飞往金门。

台湾的机场、高铁、捷运或公车总站,必有一个“旅游服务中心”,为旅客、游客耐心解答诸如旅店住宿、交通、参观景点等等问题。

在金门机场,“旅游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我,可乘搭在机场外面前右方的公车前往总站——金城车站,向那儿的“旅游服务中心”了解旅游详情。

半个多小时后,我抵达金城车站。 只见墙壁上高挂两幅金门旅游路线图。 服务中心人员说,附近有许多等级不同的旅馆、民宿、餐厅、茶楼;想旅游参观金门,可先选择旅游天数(一日或两日游)购票,旅游巴士就在本车站,每天早上八时三十分出发,走A线,有九个景点,中午十一时三十分回来休息; 一时三十分再走B线,有八个景点,五时左右结束第一天行程。 一日费用折合美元约五元三角。

我住宿于附近“前水头” 一间普通民宿。 单人房费用三十多美元。 第二天早晨,我和约二十多位旅客登上旅游巴士。 他们中约有一半来自台湾本岛,一半是大陆游客,一位白人女学生来自英国,一位七十岁的陈先生是本地人,他特来陪伴一位来自台北的小时的女同学。 陈先生与我邻座,在交谈中,得知他年青时是驻防金门的国军连长,这使我有机会向这位亲切友好的长者了解当年金门大战、炮战的一些情况。

导游也姓陈,他用带有明显福建闽南口音的普通话向大家问好。 他说,他是仅做一天的临时工,解说得不好请大家包涵,有问题尽管问。 他也是友善的人,一路解说得很详细、很专业。 回程时我问他,一日游两趟车,有时还要转搭小型车,司机、导游,景点处又有解说员,为何只收区区五块多美元? 他说,金门政府不缺钱,发展旅游不为钱,是让游客了解金门。

在了解金门一些民情风俗、岁月变迁、历史文化地理和自然资源之后,不禁惊叹:今日富饶的金门原是一个连飞鸟也不想久歇、物种稀少、裸露的沙土和红土壤不利于种植、缺水、没树、野草横生、海盗出没的荒岛。

早在晋朝,中原大地和南方就已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大姓为逃避战祸来到金门,到了唐朝,已有官员正式管理,清朝更涌入大量来自福建的渔民和反清义士,金门是中原最后一个反清复明基地。 郑成功两次收复金门。 勤劳勇敢的金门人,先后抗击清朝、海盗、荷兰殖民者、日寇,按照国民党的说法,又抗击了共军。 连年战祸,也使得大批金门人不断漂流到南洋求生,先后外逃人数接近七十万,是中国最大的侨乡。 现今的新加坡华人,大部份来自金门,马来西亚、印尼也有很大比例。 在金门留下的文物遗物,记录了金门人的血泪斑斑:青壮男人渡洋去了,留下妻小老父老母年年望海苦昐。 正如几幅墙上所挂诗中所述:“寂寞深闺又一年  春风秋月不成眠  庭困荒芜飘零尽  香梦迢迢到客边” “长相思  闺怨深  夫戎边关绝书音 倚阑干  泪満襟  帷中复影单  香梦无处寻   对镜怜瘦影  最苦闺中心”

外流的金门人对乡土怀有深厚感情,他们在外洋打拼,千辛万苦赚钱救济亲人。 当时在外洋寄钱是犯法的,水陆交通不便,还常遭遇骗子。 偶有和平安定的日子,归来的游子在金门建学校,建宗祠。 因而金门的民居住宅或楼宇,有保存中国农村特色,也有不少南洋甚至西欧的建筑风格。

在短短一天时间里,我们了解金门的历史文化、战役纪念、自然资源。 参观了金门第一间学校、表彰金门战役的国军官兵的莒光楼等。

金门面积约133平方公里,如与小金门以及周围小岛相加,总面积151 多平方公里。 人口近十三万,长住和有户籍十万有馀。 金门市是现代化城市,吸引著大陆留学生的多间著名大学、高楼大厦、大型超市、先进社会设施,公路密度全台第一,人均总产值和人均所得近万美元,在世界上属于中上等水准。 与繁华的市区相反,金门郊区保留了中国纯朴农村特色,安静优雅的田园、庭院、古井、寺庙、宗祠。 金门距厦门最近处1.8公里,距台湾本岛210公里。 虽与大陆近而与台湾远,但由于制度不同,教育不同,金门人的意识形态绝不会近朱者赤,社会风气绝不会近墨者黑。 当中国大陆忙于文革批斗、刀光剑影,杀到天翻地复、你死我活的时候,近在咫尺的金门却是岁月静好,安祥平和:对岸批孔反儒,此处尊孔崇儒,那边学习马列毛泽东思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这里 传承四书五经、礼孝仁义诚信廉耻。 金门人对支持祖国统一的台湾泛蓝和国民党支援度接近九成,台独几无市场。 在这里,蒋介石被视为民族英雄,他的铜像竖立在市中心,从未受破坏,各旅游点大卖他的纪念章,介绍他的伟绩、展示他的巨幅画像。 他决心死守金门、坚决抗拒西方列强把台湾从祖国分割出去的图谋被广为称颂。 金门人尊称他为“蒋公”,称当年保卫金门献出生命与青春的国民党国军为“阿兵哥”。

金门的特产由过去的盐、高粱、花生、甘薯到今天的高粱酒、贡糖、炮弹钢刀、海产、牡蛎。 高粱酒享誉全台、中国大陆、东南亚甚至亚洲。 这反映了金门的经济面貌和时代变迁。

在政府和金门人的努力下,今天的金门已是海产丰富、群鸟繁殖、人工湖泊、树木成荫,物种年增。 人民丰衣足食,社会太平和乐。 这里,似乎没有城乡差别、没有阶级差别,令人感受中国孔儒文化强大而久远的生命。 金门,台湾十大最幸福城市之首,当之无愧。

我在古宁头战史馆参观了当年大战的坦克、武器、战利品、蒋介石阅兵的大型油画,听了讲解员的解说: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四日,由中国大陆叶飞将军指挥的第十大军团属下的第二十八军共出动三个团九千多人于当天晚上七时从接近金门的小岛分乘两百多艘大渔船向金门方向出发。 叶飞认为,国民党军队在大陆和邻近小岛节节败退,龟缩金门,士气低落,解放军神不知鬼不觉乘黑夜登陆并解放金门,易如反掌,天亮就可红旗飘飘,因而只发给每位士兵一餐干粮。

渔船一路不用发动机仅靠风速和轻声划桨前进以防惊动国军。 解放军估计利用风速和夜幕可在金门中间狭窄地带登陆,把金门切割开来,再兵分两路发动进攻,随后再有一千解放军增援,而国军东、西不能相顾。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风力把渔船吹向西侧来到古宁头附近。 当时是凌晨零时三十分,古宁头海滩战斗排士兵发现登陆解放军,首先开火,海滩上的坦克射手击中携带大量弹药的解放军指挥船引起燃烧爆炸,照亮了整个海滩,解放军渔船全部暴露,岸上的国军用战防炮、重型迫击炮和山炮一齐向渔船阵轰击,两百多艘渔船全部中炮起火燃烧, 登陆或在渔船上的解放军死伤惨重。 不久,国军海军加入战斗,从后面向解放军包抄,东面的国军又赶来增援。 天亮时,国军已占了绝对优势。 失去指挥和联络的解放军分散躲进民居。 当时国军司令部对歼灭解放军有两种意见:炸毁所有民居以减少国军伤亡;进行巷战牺牲国军以保护百姓。 结果是采用保护百姓的第二个方案。

巷战进行了三天三夜,解放军有九百多人回应“缴枪不杀”举手投降,四百多人弹尽粮绝被活捉。 国军后来又击退来援的一千名解放军。 古宁头战役于十月二十七日午夜胜利结束,国军全歼解放军九千多人。

讲解员在解说古宁头战役之前,声明来这里是了解当年的历史和事实真相,不是来炫耀战争。 因为常有大陆游客听了后与讲解员争辩甚至吵架,如果抱此心态的人请不要进入。 以免伤和气。

我们还观看了十三分钟的电影短片:八二三炮战。

短片通过一位慈祥老人和一位年青人面对弹孔累累的墙壁展开对话拉开序幕,重现当年中国大陆用大炮向金门进行长达二十一年的炮轰给金门军民造惨烈死伤的情景。 炮战于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五时三十分开始,六百多门重型大炮同时从厦门向金门发射四万多发巨型炮弹,炮弹如下雨,两小时内共落下五万七千多颗炮弹,这段时间岛上军民毫无准备,当即炸死三名台军副司令,另有国军四百四十多人死伤。 人民死伤和房屋被毁无数。 在随后多年的炮轰中,国军守军司令胡琏、国防部长俞大维、参谋长刘明奎先后受伤。 同年十月五日,大陆的炮轰改为单日,双日暂停,一直到中美建交的一九七九年。 在这长达二十一年的炮轰中,小小金门承受了四十七万多巨型炮弹。 这些炮弹后来成了用之不尽的金门钢刀生产材料。

电影短片介绍了保卫金门的最大功臣—-胡琏总司令。 当年台湾热血青年纷纷参军并要求到金门参加保卫战,最多人数达十二万人,有些不得不住在老百姓的家。 胡琏总司令有一句名言:“如果你爱国,就不要向政府伸手;如果你爱民,就不要打扰人民。 ”于是国军全部自建屋子。 胡琏向国军战士说:“到金门来,能打不如能挨。 ”于是全军采用轮班制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大挖工事、战壕、地道、坑道。 金门人民与国军一起日夜控地道。 当年国军还与解放军在金门海峡发生多次海空大战。 金门每天都处在战火之中。 十二岁以上小孩学会逃避炮火自救,十五岁小孩自觉为国军运送粮食军需品,成年人不当兵也成了兵。 当年金门的自然条件也给国军带来极大困难:缺粮、缺水、缺路、缺树。 金门土地不能种水稻,只能种耐旱的甘薯、花生和高粱。 在胡琏总司令的带领下,阿兵哥严守七大纪律,与人民共命运,吃大苦受大难,最后胜利了,熬过来了。

影片还放映了当年大陆向金门密集炮轰、房屋大量倒塌、人民奔跑逃命、国军备战的真实情景。

最后,影片中那位慈祥的老人背著镜头意味深长地说:保卫金门就是保卫台湾,台湾才有今天几十年的和平和建设并取得极大成果。 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台海两岸已停止军事行动,我们希望两岸实现永久和平,让战争远去。 有大陆游客看完影片后向导游说:“不是我们打不过金门,是我们不想真打。”导游说:“好了,不想真打。 现在请大家慢走,去看下一个节目。 ”

旅游巴士还送我们参观了金门市内的地道。 没想到,这地道入口处就在金城车站的二楼。 上了楼,大厅中央几位工作人员在大型金门地道模型图为我们作了介绍:金门市四份之一的土地有地道,地道深入地面四至六公尺,可防大炮和飞机的轰炸,还可四处出击攻击敌人。 地道四通八达,供人民避难和军队作战之用,还有掩护、军火和粮食储备、军事指挥、运输、通讯、开会等等功能。 每个地道出口可通银行、学校、车站、政府机关、党部、军部。 现在只开放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路线让游客参观。

我们沿著后面入口处的梯级往深处走。 地道大多路段较宽,侧身可容两人,高两米有馀,墙壁安装电线电灯。 每隔五十米左右有约三米平方外伸的隔间,可放置武器弹药、粮食、安置人员,上方有供步兵向路面发射枪炮的洞孔,又使空气流通。 为让游客体验当年战争情景,地道中间地带近百米路段熄灯,黑暗中传来了当年金门国共双方激烈交战、枪炮密集的轰鸣声。

翟山坑道位于金门西南方,这是一处国军战备坑道和水道、具有陆战与海战双重作用。 一九六一年动工,耗时五年完工。 一九九八年开放成为观光景点。 坑道全长101公尺,宽6公尺,高3.5公尺;坑道口是军营,尽头是水道,长357公尺,宽11.5公尺,高8公尺, 水道内有可供舰艇停靠的码头,水道出口通外海,整个水道可容四十二艘小舰艇。

翟山地道,是一个令人深深震撼的宏伟工程。 它建于四周全是最坚固的花岗岩的小山之中,像地宫连著水晶宫,空气凉爽,气象万千。 由于岩石坚硬,开凿工程极其艰巨。 我触摸石壁冰凉的棱角问解说员:“岩石如此坚硬,人工如何挖凿? ”回答是:“用炸药。 先用铁锤或钳工锤在墙壁上敲打钻孔器,钻出一个长约半米深的小圆洞后,把炸药塞进去,再在外面用火点著引信,爆炸后只要出现裂缝,再沿著裂缝用手工开凿。 ”那位与我同车邻座的陈先生补充说:“不论城内地道还是近海的翟山坑道,金门军民都是二十四小时轮班不停开挖,许多人挖到手肿起泡甚至流血。 我当时是连长,我也参加这艰苦的挖掘工程。 ”他的话尽力让人们理解到:正是军民奋斗一条心,金门,固若金汤、雄镇海门。

我们还参观了竖立于海边的向大陆广播的巨大播音建筑。 两岸处于交战的六、七十年代,这个共有四十八个高音贝扩音器每天二十四小时不停向对岸广播“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陆同胞起来反抗暴政”、“中华民国国歌”、“邓丽君歌曲”等等进行反共宣传和心里战。 这高大的建筑周围已长満杂草,似乎没人管理。 现场只开一个扩音器用低音贝播放邓丽君的爱情歌曲,让游客体验当年情景。 “当年,负责管理广播器的人员都要躲进防空洞,否则,耳朵会被高音贝震到流血。” 导游说。

最后,我们参观了慈湖三角堡和观景台。 这里肉眼可望到厦门和附近小岛。 只见近处的海滩水面升起了成排粗大的铁条,是当年国军阻拦大陆的登陆艇;海岸有成排约十辆坦克,俯视海面。 我们走上三角堡,是三个互相支援的坚固堡垒,“居高临下可向入侵之敌发起攻击。 右前方是地雷阵。 ”“即使敌人登陆,也不可避免触动地雷。”陈先生说,“现在,地雷已经全部排出了,不再用了。 但还是用篱笆围起来,严禁游客进入。 怕地下还有遗漏的地雷。”

结束行程之前,导游带我们去撞击“和平钟”。 “这个巨大的铜铸和平钟共迎接外国官员上百人次,马英九也来过这里撞击。” 导游说,“每个人可用力撞击,使其发出巨大的响声,象征两岸人民对和平的呼唤。”我们排队依次把捆住的大木槌大力向后拉,再冲向前对著和平钟的“和平”两字用力撞击,发出沉重有力的响声。

如今,金门作为台湾与大陆友好交往的视窗,从小三通到大三通,金门与厦门人民来往成为家常便饭,两地通婚通商像自家人。 战争的历史永远过去了。 金门人民不相信会再有战争了。

这是导游和陈先生在结束这富有意义的一日游说出的共同的话。 陈先生,这位过去国军的连长,个子高大,体格健壮,满面笑容,如今是一位慈祥亲切的长者,他受苦患难、经历战火数十年而从容以对,一介百姓,无享受任何特权,在英雄之岛尤显英雄本色。

几年后,我到厦门参观当年向金门发动炮战的前线阵地,见到了当年炮轰炸死三名台军副司令员的那门大炮、向金门官兵发起心理战喊话的世界最大喇叭器、“祖国英雄儿女支援前线”图片展览。 令我感动的是一处墙壁上的文字记载了当年两岸炮战时敌对双方最高指挥官—大陆的叶飞和台湾的胡琏各自的女儿亲切相见、握手言欢以及当年相互喊话“解放台湾! 打倒蒋匪帮!”和“反攻大陆,解救苦难同胞”的两位播音员也拥抱握手的相片。

拥抱和平! 再见金门 !        

(10月20日于美国费城)

作者:余良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