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25岁医学高材生规培期自杀真相:医院拥有过高的管理权利,是掌握了对规培生的合法伤害权

近日,刷到一条令人痛心的消息。

湖南一位25岁的医学研究生,在医院做规培生时,因无法忍受连轴转的加班,在医院里,用手术刀割颈自杀了。

一条鲜活的生命,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高材生,就这样殒落了。

千万别粗暴地指责这女孩心理脆弱,这样对这孩子太残忍了。

女孩在网上留下了遗书,字里行间都在声讨“规培”的变态。

培养一个医学生非常不容易,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医学高材生会拿命消失在实习期呢?

我特意做了功课,想了解什么是规培生。

在得知一些真相后,越发觉得“规培生”这个小世界里,有多么地黑暗和恐怖。

01

这是一个悲剧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网络图片

女孩生前是湖南师大的医学研究生。

研三时,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做规培生。

她以为来医院做规培生是来实践的。

读了那么多的书,学了那么多的理论知识,毕业前来医院实习,就是希望能让自己的所学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未来能当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

可惜,她心中的美好,以及导师给她描绘的未来,全部在这残酷的真相里一点一点被绞碎。

连同自己的青春,也都一起破碎了。

她的遗书,字里行间都是疲累和绝望。

她不是没有呼喊过,遗书里提到她的导师也不能左右规培的现状。

导师在接到她的呼救时,除了表达心有余力不足外,只能不断地描绘未来,隔空给她打鸡血,鼓励她坚持和忍受。

也许,过来人认为“规培”就是这样的,除了忍受,并没有其他的捷径。

虽然,25岁的年龄,在法律上已经是成年人,但她也只是一个学生,她的全部经历都在枯燥的学术里。

有些网友真的是在不客气地评论当代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说国内的学生想到去死也没想过退学。

但我想说,医学研究生啊,真的太不容易了。

本科5年,研究生3年,规培3年,还要工作2年,才有资格考主治医师。

13年的苦,这女孩走过了8年,还有5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过度地疲累和精神压力,真的会让人崩溃的。

一个医学研究生,难道不知道用手术刀割开颈动脉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悲剧,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

02

规培生世界里的真相

令人痛心的是,湖南女孩的悲剧并非唯一。

2022年,华西医院一位23岁的规培生,阳性发热被迫带病上岗,在一线工作时猝死。

这个学生在小儿外普外科组工作,属于特别特别累的一个小组。

2022年还属于疫情阶段,他“阳了三天,发烧了三天,还在坚持上班……”

最终因为病毒感染加上过度劳累,引发了爆发性心肌炎,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然,华西的官方通报不是这样写的,懂的都懂,摊上人命,官方的说辞总能让不知情的人深感悲痛,让知情的人备感愤怒。

有网友说,华西医院避重就轻,是不是发烧三天还工作不是主要,重要的是他被压榨得受不了了,过度劳累。

当时还有一些规培生愤怒发声:“凭什么要让规培生去送死?学费一万块,工资500块,应该让医院的正式职工发着烧去上班、去送死,别什么活让我们干……”

23岁的小伙子在工作岗位上猝死,若不是过重过长的工作负担,怎么会让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受到重击?

次年,也就是2023年,也是一位25岁的规培生,才上了三天班,就在贵州遵义医科大学的附属口腔医院的11楼跳下身亡。

这位女孩在跳楼前,曾多次跟男友抱怨说实际工作跟她预期的相差太远了,工作太累了,完全没有时间休息。

这些消息,做父母的看了都会觉得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网上有一位博主揭开了一个秘密,他说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医院离了实习生就得倒闭。

所以,每到年底,医院对实习生和规培生的管理会格外严格。

可能平时白天查完房就能溜走的科室,现在教秘每天都要在下班前点一次名,把没来的实习生名单上交给教育处进行后续处理。

为什么要严防实习生、规培生离岗?

因为医院的正式员工是真的要放假的。

大五的实习生、研一到研三的规培生,在医院里都被统一划分为“反向给医院交钱的廉价劳动力”,规培单位虽然无法造福某一位同学,但如果他们想要妨碍某位同学的“进步”,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有的小科室,可能就三四个正式员工,后面跟几个进修医、规培医和实习医,就能支撑起一个20-30张病床的病房运营。

毕竟医疗工作的大部分工作内容都是一些只需要简单培训就能上手的杂活。

比如找病人收集病史、在电脑上写病历、按照上级的指示使用组套开医嘱、送病房病人去影像科做CT、超声等等。

这些杂活,不是医院雇不起,而是让实习生去干更有性价比。

锅里就这么点饭,少一张吃饭的嘴,其他人就能多吃一口,不是么?

反正上岸多年的上级医师们,一直认为实习生能在临床实践当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比如:

收集病史写病历能锻炼临床思维和疾病的鉴别诊断,在后续开医嘱的过程中还能对照上级的指令与自己的思考来完善自己的临床思维。

送病人去做CT更是能在运送的路上锻炼自己的口才与情商,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心跳骤停,也能及时的开始胸外按压。

还有一个很黑暗的真相:可以让实习生和规培生背黑锅。

所以说,规培单位掌握规培生管理权的本质,是掌握了对规培生的合法伤害权。

03

什么是规培?

现在来讲讲,什么是规培。

所谓“规培”,也就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简称。

为了解决中国城乡医生医疗水平差距问题,平衡各地的医疗资源,华西医院刘进教授学习美国,推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即医学毕业生,不管本硕博,如果想继续从事医生工作,都需要进入三甲级以上的医院进行三年的规范化培训。

医院给规培生提供专业和临床诊断的相关培训,而规培生给医院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其实乍一看,这个制度完美无缺,还能解决中国医疗分级诊断的难题。 

这个制度真正受益的就是三甲医院和我们普通老百姓。

三甲医院获得一批又一批青年廉价劳动力,而普通老百姓以后即使在社区医院也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

但真正吃亏的就是这些医学毕业生。

因为这项制度在真正落地执行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第一,美国的规培对于实践操作、诊疗病例和主刀手术都有明确的量化要求,一切以量化指标为准。这才是真正的规范化培训。

而国内,大多数医院的规培医生做的还是收病人、写病例、贴化验单和换药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活。

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医闹问题导致主任医师不敢让规培医生亲自操刀。

也可能是本院的一些代编的医生或者医二代都排着队等着主任教呢。

所以,那些主任会优先教你一个外人技术吗?

因此,每年规培完的医生竟然还存在无法独立完成阑尾炎和剖腹产的常规手术。

第二,美国的评价体系是代教老师、护理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其他学科成员,都会给规培医生提出综合评价。

而国内的规培生能否拿到规培证,更多取决于代教老师的主观评价。

代教老师水平不一,这能标准化吗?

而且代教老师对于规培生拥有过高的权利。

如果权利过高,但不加以监管,会滋生什么?我就不用多讲了吧?

第三,待遇问题。美国的规培生每年大概有5万美金的收入。

而国内的规培生,一个月的收入最多只有两三千。这也是为什么网上很多医学生在骂刘进教授的原因。

刘进教授曾经捐出个人资产一个亿,用来支持华西医院的规培事业。

但国内规培制度因人为的变质,导致带来的负作用影响很大,简直可以用“变态”二字来形容。

有网友建议刘进教授亲自去参加一下规培,为期三年,全程直播,不能动用自己的积蓄和资源,完全要和规培生保持一致。

如果刘进教授能三年坚持下来,并且依然坚持现在的规培制度,也许社会舆论会站在刘进教授这边。

这位网友的建议很善良,但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

就算刘进教授真的参加规培生的工作,他所体验到的永远不可能跟真正的普通规培生一样的感受。

因为,刘进教授已是名人,医疗系统谁人不知呢?

在这样的江湖里,谁还不敢懂点人情世故?

规培生之所以熬不下去,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人有问题。

规培生里有医二代或者“皇亲国戚”,他们的待遇也会有所不一样。

有压榨,就会有优待。

这是“江湖规矩”,就算是有人来查,也不一定能查出什么。

04

这世界的阴暗面早点让孩子知道

近年,我们常在网络上听到这样一句话:“寒门难出贵子”。

先别急着否定这句话。

我想说的是,这句话有它另类的解读角度。

我大胆猜测,湖南的这位女孩、以及华西、贵州的这两个年轻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没有特殊的背景和资源。

一定不是医二代或者规培单位的“皇亲国戚”。

所以,没有人跟这些孩子讲规培医生的工作真相。

他们一定都是抱着美好愿景来读医的。参加规培,是他们认为自己成为真正医生的最后一关。

普通家庭能培养出一个医学研究生,本就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父母们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

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憧憬未来高薪体面的工作。

没有了解规培真相的圈子,哪里能有这个认知去给孩子做心理预防呢?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个自称是有关系的规培生发的帖子。

大概意思是,他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做背锅侠。

他在值急诊夜班时,会随时做好录音准备。

因为每个单位总有那么几个老油条上级,不负责任不说,还特别会推卸责任。

如果新人没几点经验,分分钟被那些老油条拿捏。

这些经验,没有行内的熟人,谁会告诉你?

一个普通的家庭,想要把孩子往高端了培养,除了提供经济支持外,最好还能与孩子一路同行。

意思是,对孩子的未来培养方向,父母们尽可能去提前去了解这个行业的真相。

美好与阴暗,都让孩子知道。

别让孩子一直在七彩的童话世界里长大。

告诉他这社会的残酷和冷漠,告诉他这世界存在的人性的黑暗面……

我在想,那个湖南女孩在崩溃前,一定也跟父母抱怨过,但是可想而知,多数父母在接到孩子诉苦的电话,基本上都是安慰过后鼓励再熬一熬。

我们想一想,当我们的孩子求助无果时,他便成了一叶孤舟,在茫茫大海中飘荡,没有灯塔、没有航海图,他们根本找不到方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靠岸,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根本无人回应……

这种孤独和恐惧,很容易绝望……

我们扪心自问,我们愿不愿意接受这种大投入的教育打水漂?

我们愿不愿意接受半途而废的孩子?

我们是否能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庸和懦弱?

还是那句话,社会的阴暗面,我们普通人无法改变。

我们是否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柴米说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