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
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多是在孩童时代形成的,因此,小学教科书对孩童的思想观念形成十分重要。
中国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上有一篇课文,题目叫做《小马过河》。这是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至今,影响了好几代人。故事说:小马在往磨坊的路上要过河,不知河水有多深,就去问老牛,老牛说:“水很浅。”当小马正要过河时,一只小松鼠拦住它大叫:“水很深。”小马不知该怎么办,就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我读此文后不禁大惊失色。这个故事简直是误导小童。
小马不知河水深浅,问老牛,问松鼠,问妈妈,有什么不对?马妈妈不称赞小马谦虚谨慎,不耻下问,反而批评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去试试。”简直是拿小马的性命开玩笑,假如河水真的很深,把小马淹死了怎么办?我怀疑这个马妈妈是小马的后娘。
幸好小马长得够高够大,腿够长,幸好这条小河浪不高流不急水不深,小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故事换上小猫小狗,换上珠江金沙江,岂不是把小猫小狗的性命无端葬送?故事为什么不教小马找桥、找船甚或找块大木头过河,偏偏要小马暴虎冯河,到水里去“试一试“?这不是误导小童么?
一个人,特别是小孩子,总不可能万事都亲身一试,一个国家,更不该事事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教科书上的故事,不应该为了强调实践就否定间接经验,否定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定吸取别人的教训。
我担心我们的孩子读了《小马过河》之后,听了马妈妈的话,过河的时候既不问河水的深浅,也不听老牛、松鼠的意见,即使不会游泳也一定要自己下水“去试一试“,”摸着石头过河”,那就险了,孩子和国民交不起这样高昂的学费!
但愿我只是杞人忧天。
为什么不可以去邯郸学步
小学教科书上还有一篇课文叫《邯郸学步》。
一句“邯郸学步”,令虚心好学的寿陵人被后代笑了几千年,真是冤哉枉也。
故事源自庄子的《秋水》篇,魏牟先生对公孙龙说,邯郸人能步善行,走路的姿势优美好看。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十分仰慕,就前往邯郸,学邯郸人走路。人家怎样走,他也怎样走,他学了很长一段时间,结果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怎样走路也忘记了。于是,他只好爬着返回寿陵。
魏牟先生恐怕与寿陵人有什么深仇大恨,胡乱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把寿陵人羞得世世代代翻不了身。说他是胡编乱造一点儿也没错,古今中外何时何地何人会因学人走路而要爬着回家的?这真是无中生有的事儿。即使是白痴,弱智人士或神经病患者,也不会如此。退一万步说,即使是魏牟先生真的见到过这样一个蠢人,为什么偏要把他说成是寿陵人的代表,把他学步不成讥之为向外人学习的必然结果。寿陵少年虚心好学,不远千里从燕国跑到赵国,希望学习人家的长处,就像今时今日我们那些留学生不远万里出国学习一样,这种虚心求学的精神有什么不好?魏牟先生为什么不赞许?难道明知邯郸人能步善行,也不派人前往学习,宁可关起国门,保持自己的乌龟爬行姿势好吗?
魏牟先生虽然早已作古,但他留下一句“邯郸学步”,吓怕了很多好学人士,致使后世有不少人以自己的步法为中心,不肯向人家的长处学习,生怕学会了人家的火枪火炮,不会舞自己的大刀长矛,生怕学会了人家的电子计算机不会舞弄自己的古老算盘。
坚决不肯学步邯郸的结果,使中国在近代史老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割地赔款不计其数。文革期间更是登峰造极,若然有人够胆去“邯郸学步”,即使不爬着回来,也要把他的腿打折了让他爬回来。
回想起来,魏牟先生胡乱编造出“邯郸学步”真是遗害不浅,幸而中国人今日已不再夜郎自大,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留学生去“邯郸”学人家的长处。如果魏老先生在世,可能又会哀叹“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担心留学生学会了用刀叉吃牛扒,忘记了拿筷子。担心留学生学会了开小汽车,忘记了骑自行车。
魏牟之论可以休矣,早日给寿陵人平反吧!
作者:周鸣
本文由看新闻网转载发布,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看新闻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或有适当删改。
本文网址:https://vct.news/news/f70bd6c1-dd11-488e-89bb-5ef60017734f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