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物仓“过紧日子” 中国在为战时状态做准备?

最近,中国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建立“公物仓”,对机关单位进行统一的资产管理和调剂,以节约行政成本。然而推广“公物仓”能否真正提高资源使用效益和配置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并提高行政治理能力和水平?专家持怀疑态度。 

今年三月,在中国财政部指导下,国管局印发《关于开展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分级建立公物仓,搭建实体仓库和资产调剂工作平台,建立部门间资产调剂机制,对闲置、低效的资产统一管理和使用,以节约行政成本,实现“节约型机关”的建设目标。多个省市地方政府纷纷跟进,带头“过紧日子”。 

“公物仓”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14年,江苏省政府下达《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提出在全省范围建立“公物仓”制度。然而,今年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试点,是否能真正降低行政运营成本,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顾维群认为,此次行政结构的调整是针对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美中对峙持续升级、台海关系进一步恶化的现状推出的。“公物仓”的全面建立是中央政府加强调配资源以应对紧张局势的尝试。 

“这个疫情的发生使得中共当局有一些考虑,在发生重大的公共卫生灾难的背景下,甚至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如果有比较大的资源调配能力,比较有利于执行他们的政策,对抗疫情也好,甚至转向战争背景的生产模式也好。” 

顾维群说,资源的统一调配更符合中央政府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 

“‘公物仓’使得中央政府更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在各省之间,在省政府的配合下,有可能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拥有更大的调配的能力,我估计这是一个很主要的目的。” 

顾维群认为,真正提高行政工作能力和水平,节约行政运营成本,需要在体制、司法等方面进行相匹配的改革,同时也应欢迎来自公众和媒体的外部监督。他认为,现有的“公物仓”改革对解决部门机关里官员尸位素餐、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并无太大效果。 

在中国行政单位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独立学者颜智华告诉本台,建设节约型机关需在节约军费、宣传等开支方面作出努力,仅仅节约办公开支意义不大。 

“节约办公经费,节约办公开支在中国财政开支里面只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办公经费在整个财政预算中只占很小的比例。财政最大的开支有三笔,军费、警察的开支和对外‘大撒币’。” 

颜智华认为,迫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支出紧张的压力,资源的各级调配无法在实质上支援中央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至于地方的财政,可以说绝大部分地方财政都是亏空的。有些贫困的地方甚至连公职人员的工资都拖欠。在战时状态下中央政府向地方无非是调集人力资源,地方上是没有其他钱可调的。” 

颜智华所说确实有根据。据澎湃新闻日前报道,受今年疫情影响,多个地方政府财政雪上加霜。在辽宁、安徽等地,拖欠公职人员薪资问题十分严重。仅在辽宁省康平县,所拖欠的公务员、事业人员工资就高达两千五百万元。 

颜智华认为,限制隐性的非必要开支才能真正节约行政成本。 

“各级政府给他们的官员的福利待遇是非常优厚的,这个福利待遇肯定远远大于真正的办公经费的开支。很多福利比如滥发奖金,这些东西可以巧立名目列在办公经费里面去报销。如果压缩办公经费和开支,肯定对这种滥发奖金、滥发福利有影响的。” 

今年五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中国2020年的财政赤字预算目标设定为至少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远高于去年设定的2.8%。据经济分析机构芬兰银行转型经济研究所(BOFIT)发布的年度中国财政评估,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本年度的财政赤字将继续上升。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