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统计数据无论怎么测量,它都测不准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安全是空前绝后的重视,上了很多政策,当然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不过这是从产出端看的,抽丝剥茧的去看投入端,两端一比,浪费也是空前绝后的。

最近,各地开展了很多粮食实收测产活动,这让我想起了测不准原理。人家说的测不准,是物理学中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无法测准,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无法测准。粮食产量也测不准,不过不是客观上测不准。

让种粮农民自己测,测得准,他没有必要骗自己。让一群不种粮,还要在粮食产量上求功名的人来测量,那结论一定是高于客观值。

参与测量的,从基面到上面,以及所谓的第三方专家教授,无一不希望数据好看。这块田的水稻是在上面政策支持下,基层贯彻落实政策下,以及专家指导有方后的结果,加之地方有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考核压力,产量不高,天理不容。

所以,只要这个逻辑不变,测一万年,它也会比客观值高。只是现在由于科学的普及,不会发生过去那种亩产上万斤的喜人局面,但水分一直都在,从未挤干过,不是挤不干,是不想挤干。

一个农民对自家种的粮食,面积多大?产量多少?一清二楚。如果他有事没事的逢人便说:我家粮食亩产2000斤。有这必要吗?他也不会找媒体轮番报道粮食又增产了。他没有这股闲得蛋疼的力气,自己产多少粮,多了还是少了?于外人何干?

他比任何人都关心他的粮食。这群不种粮食的人,到不是真关心粮食问题,他只不过关心的是自己的佛位。在我一方大地之上,虽然是你们生产粮食,但这可是我的功业啊,你的粮食产量低了,那不是说明我管理无方吗?

你说减产,那当然可以,局部波动合情合理,不过整体还得连连增长嘛,要有大局观,是不是?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古道西风冷月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