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研究学者何晓清遭香港中文大学解雇

知名的“六四”研究学者何晓清,近日被通知其港签延期未获批准,随后立即遭到香港中文大学解雇。

综合媒体报导,目前人在美国的何晓清,201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日前她接获香港入境处通知,其工作签证未获批准,随后她任教的香港中大未按惯例提供协助,而是立即将她解雇。

何晓清向法新社证实,有关她“立即被解雇”的报导是正确的。

何晓清告诉香港《明报》,事件让她感到“心情复杂”,去年7月初她向香港入境处申请延长签证,8月收到要求补充资料,包括她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所从事的工作及机构资金来源等。

何晓清表示,她很珍惜香港一直以来的自由,即使学生持不同意见,课堂内外也能自由讨论;过去3年在香港工作从未自我审查,自认其个人言论并非偏激,而是忠于历史。

她还说,“作为学者和教育家,未必做到很多事情”,“若连课堂学术自由也未能守护,那么研究亦无意思”。

《明报》报导说,港府10月28日就一起签证申请声明称,不评论个案,入境处会按相关政策依法处理每个申请,并按个别情况考虑。香港中文大学则称,签证决定由入境处负责,大学无法影响签证结果,也不了解个案情况;非永久居民须持有效工作签证才可在香港工作,与世界各地的司法管辖区一致。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网站资料显示,“何晓清教授现正休假”。

人权观察中国部主任理查德森(Sophie Richardson)在社交媒体平台X撰文说,何晓清是“卓越的学者和教师”,其签证遭拒是中共“学术界审查和修正主义”的“进一步证据”。

港府拒绝向外国批评人士发放签证,包括《金融时报》和《经济学人》的记者、英国民间组织“香港监察”(Hong Kong Watch)行政总监罗杰斯(Benedict Rogers)等。

香港曾是中国领土上唯一能公开哀悼1989年“六四”事件遇难者的地方,但港区国安法于2020年实施后,港府禁止了每年举行的“维园六四烛光晚会”,并移走各大学校园内纪念六四的雕塑,包括放在香港大学的“国殇之柱”。今年早些时候,香港图书馆也移除了有关六四的书籍。

何晓清背景

何晓清出生于中国,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先后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之后曾于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她的首部著作《天安门流亡:中国民主抗争的声音》,获亚洲协会的中国档案评为2014年关于中国的五大书籍之一。

资料显示,她是第一位在哈佛开授有关天安门运动及其影响课程的华裔学者,并连续3年获哈佛大学卓越教学证书。之后她在欧美多所大学讲学,2019年转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并于2010、2011年获文学院杰出教学奖。

她同时担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以及目前在美国德州大学柯士甸分校进行研究。今年4月她在德州大学举辧一场演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From Tiananmen to Hong Kong(听到人们的声音吗?由天安门到香港)”。

关注时事,订阅新闻邮件
本订阅可随时取消

评论被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