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權力交接只剩十天的時候,因為衝擊國會事件導致四面楚歌、面臨彈劾危機的建國急著和極端粉絲切割消停,但國務卿蓬佩奧卻沒有閒著。他於1月9日宣布,即日起全面解除原本對美台關係進行了降級的《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的諸多限制。
蓬胖的原話是,「對於美國國務院先前以國務卿名義發布的所有關於台灣的聯繫準則,現在行政機構都可視為無效」。這個決定從政治意義上講,和當年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意味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它距離公開建交其實只隔著一層窗戶紙。
1979年中美建交後,為了向中方表態,美帝國會通過了《台灣關係法》,這個法案事實上取代先前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把美台關係從軍事同盟大幅度降級為區域性夥伴。美帝不僅撤出所有的駐台美軍,關閉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同時不再官方層面承認「中華民國」這一概念,而是使用「台灣治理當局」一詞。
美帝在台的外交聯絡部門,僅僅剩下一個名義上非官方的「美國在台協會(AIT)」。所有美帝和台灣的交流,其實都是通過這個協會,以非官方的名義進行的。雖然它實際的作用相當於大使館,但是至少在法律上不是。
因為《台灣關係法》的限制,大部分美帝官員,不能以官方身份訪問台灣、發生實質性的聯繫。
蓬佩奧的決定其實早就已經有端倪。2018年通過的《台灣旅行法》、2019年通過的《台灣保證法》以及公開重申《對台六項保證》、大面積恢復對台軍售等,都是一步一步的在實質性的改變美台關係現狀。特別是去年8月,美國衛生部長亞歷克斯·阿扎爾(Alex Azar)公開訪台,其實早就突破了《台灣關係法》的約束,實質性的宣告了它成為「歷史性檔」。蓬佩奧的決定,不過是對近年來已經成文的新法案的一個定調和在實際操作層面的宣告,撕破臉決裂的政治姿態極為明顯。
從施政的角度看,這個決定比較倉促,應該不是蓬胖原本的計劃節奏。但是顯然在大選塵埃落定,即將卸任的蓬胖也有了「時不我待」的急迫。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他顯然也希望能夠進行最後的定調,防止之前的努力付之東流。作為實際的動作,蓬胖其實在1月7日就表示將派遣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克拉夫特(Kelly Craft)於1月13日正式訪台。這恐怕到時候又免不了一番口水仗。
現在的問題是,在拜登上台後,這樣的政策會不會再度發生變化,甚至被廢除?
我個人的看法是,恐怕不會。無論從大選的綱領還是個人施政風格來看,拜登和川普在外交政策上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可能並不包括對台政策。上面提到的幾個美台關係法案,雖然是川普和蓬佩奧力推,但是在國會兩院幾乎都是壓倒性的全票通過——也就是說,這其實是兩黨的共識。雖然兩黨大多數問題吵得你死我活,互相攻擊,但這個問題上是沒有多大分歧的。如果有,可能也只是具體操作方式方法上的分歧。
所以拜登也不可能冒著被兩黨一致反對的風險,貿然改變目前已成定局的美台關係。
我在兩年多前介紹《台灣旅行法》的文章中談過,這是美台關係突破的開始,將徹底改變台灣的國際政治空間。作為普通民眾,我們和台灣同胞並無根本的利益衝突。甚至可以說,長遠目標是一致的。如果說有什麼分歧,除了歷史的糾葛,剩下的都是制度的裂痕。維持台海現狀,有百利而無一害。
所以即便將來會面臨不同程度的危機,我們依然要心平氣和的面對海峽那邊的同胞。任何叫囂用極端方式作出應對的想法,都是極不負責的雙向損害。
(全文轉自作者臉書)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feb30dff-a889-44c1-8ef4-132329da886b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