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早前宣布制裁十一名破壞香港自治的中港官員後,本周一是美國國務院應該就違反香港《基本法》的人士以及公司進行點名的指定期限。外界猜測來自美國的第二波制裁行動可能會很快出台。
美國總統川普今年七月簽署可制裁參與損害香港自治官員和公司的《香港自治法》。法案要求美國國務院在九十天內向美國國會提交報告,列明協助中國政府違反《基本法》的人員的名單,還有與他們有「重大交易」的金融機構,這些銀行在名單公布後,有十二個月的時間終止和被點名官員的所有業務往來。
由於周一是美國政府提交報告的最後期限,可能面臨制裁的滙豐銀行、渣打銀行等香港金融機構正密切關注形勢發展。
本台記者試圖聯繫美國國務院查詢報告的具體出台時間和細節,但直至截稿仍未收到回復。
美國政治風險管理顧問方恩格(Ross Feingold)接受本台記者採訪時表示,有不少猜測認為美國可能免除或減少對金融機構的制裁,避免影響這些公司的日常業務。
「這樣做是為了避免破壞美中第一階段協議,也有可能是迫於美國公司和這些金融機構的壓力。」
然而,方恩格補充說,美國政府同時也受到支持制裁的美國國會議員和非政府組織的施壓。
「香港依舊是美國國會內聚焦中國議題的人士,還有支持對華實施保守政策專家們所關注的焦點。」
香港《南華早報》稍早報道,美國方面的制裁可能包括禁止涉事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前往美國,甚至包括無法使用美元清算,強調對於像滙豐、渣打這樣在香港有大型零售業務的全球貸方,「惹怒」美國的後果尤為嚴重,認為美國正通過「二級制裁」,對中港政府施加經濟壓力,來實現外交目標。
報道提到,自《香港自治法》立法生效後,滙豐銀行以及渣打銀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的市值分別下降了15.6%及12%。
旅美政治經濟分析人士秦鵬告訴記者,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是無法替代的。
「大一點的公司、金融機構,誰也跑不出美元的管轄範圍。如果卡斷了SWIFT的結算,可以說你的整個國際業務全部要廢掉了。只要涉及到國際業務,而且在香港基本全部是國際業務的情況下,不解除制裁,基本上這個銀行就廢了。」
美國財政部早前曾宣布制裁包括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內的十一名中國和香港政府官員,指他們削弱香港自治、限制港人的言論和集會自由。除了凍結他們在美國的資產和所持實體外,同時禁止美國實體擅自與他們進行任何交易。
中國外交部曾經對此高調回應稱,對有官員被列美國制裁名單感到光榮。中國銀保監會也喊話表示,香港事務是中國內政,任何外國政府無權插手,中資金融機構將合法開展業務。不過,美國彭博社則引述香港銀行界消息披露,在香港運營的中國大型國有銀行為遵守美國制裁,保障自身美元融資管道,已取消或加強審查受制裁官員的賬戶。
秦鵬就中國方面的矛盾之舉解釋道:「中國國內來講,基本上也是美元精簡了人民幣去結算。對金融機構來說,不用美元結算是不可能的。他們主要的資金流來源都是靠大客戶帶來的存款、交易、結算業務,還有匯兌存儲等等。這些大客戶哪一個是故意繞着美元去走的?沒有啊。」
然而,即便美國制裁對中港官員及金融機構構成一定「殺傷力」,方恩格認為,這並不能讓中國妥協。
「即使是引起官員或金融機構不方便,美國的制裁對於中國來講不能形成威懾力,也不會迫使中國或香港政府撤回《香港國安法》、撤銷所有『反送中』示威者控罪,實行『雙普選』等等。可以看得出各方(美國, 中國)有他必要做的動作,而在香港議題上,雙方沒有溝通的空間。」
他悲觀表示,目前西方國家及台灣針對香港而制定、實施的政策受到很多香港人的肯定,但短期內無法改變香港政府對抗議人士採取的壓制行動。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eb8b7001-7d76-49a2-9bc6-4c4493c40605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