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吃完面上來,在小區里就聽到兩個裝修工人對話,「袁隆平死了哦。」
到樓上才看到湖南日報官方發布的消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5月22日上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那兩個裝修工得到的消息,應該是被闢謠過的「假消息」,但是最終又變成了真消息。
早間,央視外宣平台CGTN最早發布這個消息,後來被闢謠。很多人指責CGTN報道假新聞,造謠,甚至用網上那個段子「袁隆平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得太飽了」來諷刺他們。
這種判斷很明顯缺乏常識,因為CGTN根本沒有搶發新聞的衝動,他們是央視的外宣平台,內容也不是給中國人看的。對他們來說,這當然只是一個失誤,他們也很快發布道歉微博,但這並不是因為「搶發新聞」,而是因為他們遵從的是不同的邏輯,不知道這種消息發布的規矩而已。
最終在中午,由湖南日報這一黨報率先發布袁隆平去世消息,才是正常的流程。
那些急於闢謠的人,或者看到「闢謠」就如獲至寶的朋友,可能很熱愛真相,但是還有一個原因,他們對袁隆平有着真摯的感情。
儘管只有很少人知道雜交水稻是怎麼一回事,普通人對袁隆平正在從事的研究也知之甚少,但是人們有一個共識:袁隆平解決了中國人吃飯的問題,對這個國家做出來無比巨大的貢獻——他也因此成為一個路人皆知的符號。
袁隆平被符號化了,一個例證是,當人們談論明星或者運動員收入過高時,舉出的第一個可以參照的人就是袁隆平,「看一下袁隆平才掙多少?」
當人們極端恨一個人的時候,會使用那個段子,「袁隆平讓你吃得太飽了」。這就是「社會共識」,它距離準確的科學事實可能有很大距離,但是卻代表着全社會最終的意見。在中國14億人中,袁隆平的「國民辨識度」,毫無疑問能排在前幾位。
很明顯,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並不是袁隆平一個人的功勞。他在雜交水稻領域的貢獻無疑是傑出的,但是要解決十幾億人的吃飯問題,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社會工程,既包括袁隆平這樣的科研人員的貢獻,也包括廣大農民的勞作,更需要成熟有效的市場和分配機制,而袁隆平則作為這個「天下一號工程」的代表人物,被人們所感謝和紀念。
中國人感謝袁隆平,和這個民族曾經擁有的飢餓記憶有關,而如今國人的自豪感,也都建立在「解決飯碗問題」的基礎上。如今,很多人因為他的去世而傷心,據說,上午有人因為在群里轉發他去世的「謠言」而被痛罵,也有人看到去世的消息而「痛哭」。
我不是很理解這種生理反應,因為我到18歲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之前,基本上沒吃過米飯,沒吃過大米,更沒吃過雜交水稻——我是吃小麥面長大的。
河南的小麥,也經歷了產量不斷增加的過程,包括種子優化、化肥和農藥的普及以及農民的辛苦——還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人們為袁隆平而哭泣,或許多少說明我們這個社會還沒有擺脫飢餓記憶。儘管已經是一個「大國」,「國民」也很自豪,但是很多人在開玩笑式地詛咒別人時,使用的還是「袁隆平最大的錯誤,就是讓你們吃得太飽了」這樣的段子。
在我看來,這句話一點都不幽默,相反,它相當沉重。當人們拿「你最好餓死」來比喻的時候,說明這個社會還處在剛剛溫飽的階段,似乎有重新挨餓的可能,人們才會拿這樣的話作為一種「攻擊手段」。
媒體時刻關注着袁隆平的試驗田和屢創新高的畝產量(最新的消息是5月14日廣東崖州灣三塊地平均畝產926.5公斤),這是在工業和信息化時代人們最關心的「農業新聞」。
其實,很多人根本記不住最新的產量記錄是多少,每一塊試驗田的都不一樣,從試驗田到真正的農田,還有很長距離,但是新聞報道中「最高紀錄」這樣的字眼,足以讓公眾安心。
「人民」需要一個袁隆平。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產生活觀察)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eb3a622c-1e72-400a-9c51-a6453567ec73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