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ken)周四(5月26日)發表最新的對華戰略,直指中國是「國際秩序所面臨最嚴重的長期挑戰」。儘管布林肯強調美方不尋求新的冷戰,但中國境內外的觀察人士表示,這場演說猶如一篇「口氣溫和的新冷戰檄文」,中國政府應已意識到,未來10年,美中兩大強國恐走向全方位、全面性的實質競爭。
時值美國總統拜登「軍事護台」說引發中國警告「美台勾連」的敏感時刻,國務卿布林肯就以一場長約45分鐘的演說,首次系統性地闡述拜登政府的最新對華政策和戰略。除了批評中國是「國際秩序所面臨最嚴重的長期挑戰」,布林肯也說,美國不期待北京改變其對內壓迫、對外專斷的作為,因此,將形塑北京周邊國家的戰略環境,以推動追求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願景。
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說 中方批「顛倒黑白」
對於布林肯的講話,中國官方和官媒口徑一致,惡評不斷。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周五(5月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中批評稱:「此篇演講洋洋灑灑,費盡心機,實質是散布虛假信息,渲染中國威脅,干涉中國內政,抹黑中國內外政策,目的是遏制打壓中國發展,維護美霸權強權。」
汪文斌強調,中方「強烈不滿,堅決反對」,並提出8點論述反駁布林肯的說法。
他首先駁斥,布林肯有關中國是國際秩序最嚴峻的長期挑戰的說法「完全顛倒黑白」。他強調中國始終是國際秩序維護者,並反嗆美國才是國際秩序的最大亂源。汪文斌說:「美方所謂『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明眼人都看得出,不過是美方同少數國家制定的家法幫規,維護的只是美國主導的所謂秩序。」
汪文斌還說,美方打算「改變中國的周邊環境」是典型的拉幫結夥,註定失敗。美方口頭稱「競爭」,實際上卻是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大搞長臂管轄和脫鈎,對中國毫無底線的打壓遏制。至於布林肯提及的台灣、新疆跟西藏等問題,汪文斌則以「純屬中國內政」回應。
此外,中共鷹派黨媒《環球時報》發布評論文章,標題直指「布林肯演講凸顯兩面性:邊兜售中國是威脅、邊稱避免新冷戰。」
文中引述中國社科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的說法稱,布林肯選在此時演講,是因為俄烏戰事陷入膠着,「美國如今應對俄羅斯的手段有限、效果也並不顯着,西方輿論質疑其是否有能力抗衡中國的影響力,所以華盛頓需要就如何實施『印太戰略』向美國國內及其盟友作出一個表態。」
針對布林肯揭櫫的三大戰略:投資、結盟與競爭,呂祥認為,未來美中關係的重點仍圍繞在「競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則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評斷,布林肯總結了拜登政府任內的所作所為,「大有調動全球力量推進對華競爭的架式,價值觀與意識形態色彩極其濃重,且將當前中美關係不理想狀態歸咎於中方,給人強詞奪理、自說自話與自我陶醉之感。」
觀察人士:布林肯演講指向「新冷戰」
從中國官方與官媒引述學者口徑一致的反駁看來,布林肯演說或已揭開美中兩強競逐的序幕。
位於北京的前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吳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站在中國的視角,布林肯講話內容雖顯溫和且相對保守,但卻從民主、人權、區域安全、新冠疫情到供應等各面向,全面地鋪陳美中競爭的態勢。
他說,其中,最具戰略性之處是將中國「定性」為唯一有能力重塑全球秩序的國家,相當於設定了美中兩強在多領域長期對抗的框架關係,雖然布林肯嘴上沒說出「中國是秩序破壞者」的重話。
吳強指出,布林肯一方面重塑新冷戰、一方面又否定新冷戰,其實指向了一個比冷戰更危險的未來,那就是,中國作為比俄羅斯更為危險且持久的敵手,美中熱戰的可能性恐無法排除。
吳強說:「對全球秩序的定義改變,它一定是全方位的、多方面的,可能從太空到水下,從軟實力、輿論到局部戰爭、到虛假信息到各個方面。」
中國陷「新興強國困境」?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講師宋文笛以電子郵件回復美國之音說,美國最新的對華戰略應會讓北京感到「憂喜參半」,喜的是內容新意有限,代表美國對華競爭戰略仍在「斗而不破」的框架下進行,換言之,雙邊關係還未陷入無可逆轉的「安全困境」中。但令中國堪憂的是,布林肯把改善美中關係的責任幾乎完全丟給北京,因為他稱美國「沒有變,變的是中國」,言下之意,唯有中國「變回去」,美中關係才能好轉。
宋文迪認為,布林肯這一篇演說猶如刁鑽的變化球,給了中共一個兩難的局面,他形容這是極端年代下的「新興強國困境」。亦即,就算中國接受美國的提議,拋開歧見參與氣候變遷等全球範疇的合作,但一如布林肯所言,美國不會因此釋出更多利多給中國,中國一來得不到好處,二來又助攻美國、強化其主導國際秩序的可信度與能力,等於在兩國諸多領域的零和遊戲中,「損中國而利美國」。因此,中國若接球,回應布林肯的提議,後果是損己利人,若不回應布林肯的提議,則將置自身於國際公共利益的對立面,是謂兩難。
分析人士說,中國遇到的另一個顯著的難題是其視為「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
布林肯在周四演說中,不斷重申美國並未背離其一個中國政策或對台的戰略模糊政策,但反過頭批評北京對台的言論和軍事行動越來越挑釁。再加上拜登本周稍早出訪日本時也脫口說出將軍事協防台灣的立場。對此,北京學者吳強認為,中國所接收到的台灣問題的信號看似模糊,實則清晰。
吳強說:「我覺得,這個傾向是很清楚的。就是如果台海現狀被破壞,那麼美軍、美國是一定會介入的,這跟一個中國原則本身是並不相悖的。那麼中國政府,我相信,他們會從拜登日韓的訪問以及這次布林肯的原則性表達中,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
從台海到印太 中國亟欲突破美國框架
吳強分析,台海緊張情勢升級的根源是中國想要突破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治下的和平態勢(Pax America) 」,改為由「中國治下的和平態勢 (Pax Sinica)」取而代之。他說,不只限於台灣,中國還想將此一戰略態勢推進到整個印太地區,由中國來主導。
布林肯演說中提及,「軍事實力快速現代化後的中國,毫不掩飾其在太平洋建立勢力範圍,並成為世界領先大國的雄心。」
分析人士說,對照中國外長王毅選在拜登結束亞洲行之際,以10天密集行程出訪南太平洋八國,布林肯的說法似乎得到了印證。
位於德國柏林的政治學者張俊華認為,針對布林肯稱美國「將形塑北京周邊國家的戰略環境,以推動追求開放包容的國際體系願景」的說法,中國不可能服軟,反而會「對着幹」。
他說,究其原因,在與美國等西方世界競爭時,中國有着俄羅斯所不具備的「硬項」,那就是全球資本對中國的偏好,這往往並非單純的政治正確所能阻擋。
張俊華告訴美國之音:「亞太戰略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經濟,中國現在也發展了自己的一套亞太戰略。全世界的資本對中國大陸的愛好儘管是受到了一定的挫折,但整體來說,它還在那邊。」
針對布林肯演講引發的諸多議論,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強調,中美關係要走出當前困境,關鍵在於美方必須摒棄零和博弈的迷思,放下圍堵遏制中國的執念。這段話等於又把責任推回到了美國身上,美中兩強誰也不服誰,套句中國知名政論公眾號「牛彈琴」所做的結論,未來10年,對美中兩國,乃至於全世界顯然不會是平靜的10年。」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e46edcb7-a473-4a3c-a187-510123b47300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