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澳洲】我和我的孩子們

我有3個孩子,3年前來到澳洲,因為不喜歡國內的教育環境,壓力大,各色的輔導班,學生之間的攀比等等,讓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健康的孩子應該擁有的童年,這不會給他們一個好的性格和品質。所以我們賣房賣車,離開父母,來到了這個只來過一次的陌生國家。

雖然我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我並不會做一個好母親,用我先生的話說就是「慈母多敗兒」。我願意學習餃子、湯圓、麵包、蛋糕等,每天不同的早餐;也願意給他們買合理價格他們想要的玩具、文具;願意放下手裡的工作、家務,帶他們出去玩,然後加班到深夜……我以為我為他們付出了一切,自己整天忙得團團轉,儘自己所能,只希望他們可以開心的成長。但是你能想到嗎,我的孩子從小就會打我。小時候在國內,他無理取鬧,我打他,他就還手打我,我因為他打我再打他,他還接著打。而且,等他們冷靜後,從來沒有因為打了媽媽覺得愧疚,向我道歉。到了澳洲,不能打孩子了,我就批評或者說是激烈的爭吵,他還打我,很難想象,等3個孩子17、8歲的時候,我可能就英年早逝了。但是這一切,在我得到了一個法寶後改變了——萬事向內找。

母親節 母親 孩子 母愛
母親與孩子(圖:看傳媒)

朋友間聊天,總會說到家常理短,我也會向朋友們抱怨,孩子怎麼怎麼不聽話了,我多少多少辛苦了,朋友提醒我,孩子是大人的鏡子,試著向內找,一定會有變化的。

孩子從小摔跤就哭,要給他摸上老半天,哄很久才好,來了澳洲,看到這裡的孩子摔跤,也哭,但是爸爸媽媽就是給他們拍拍背,說幾句話就好了,孩子又高高興興地去玩了,我也試著這樣做,但卻是東施效顰。我慢慢向內找,我很害怕孩子摔跤,一摔跤,就是磨半天,慢慢的心裡就產生了一種抱怨——「唉,怎麼又摔跤了,又要弄半天了,一點都不勇敢,怎麼這樣?什麼時候能好?」所以,慢慢的就是帶著一種抱怨的心去安慰他:「你怎麼又摔跤了,你要勇敢啊,這皮也沒破,血也沒流的,不痛的。」其實,孩子摔跤,並不是真的有多痛,而是需要你的關心,真正的從心流露出來的關心。後來孩子騎自行車他喜歡玩特技,摔跤了不管是多重還是多輕,我都會很平靜的走過去,然後帶著愛的問他「你還好嗎,需要我的幫忙嗎?」看他如果被嚇到了,我也會幫他拍拍背,順順氣,說:「別害怕,沒事的。」 不用說太多的話,用你的心,你的愛,他會感受的到的,往往這樣,他只需要一會就推開了我的手,自己翻身上自行車又走了。

有時候,真的覺得孩子很「靈」,我們是經歷了30多年的社會生活,後天學習了很多東西,很多觀念,所以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我們好像被間隔起來了,感受不到,但是孩子不一樣,他們沒有經歷過社會的灌輸,他們是用天生而來的感覺在摸索。他們感受你的愛,你的心,而不是靠你給他吃了什麼好吃的,帶他去哪裡玩了什麼好玩的。

幾年前有個故事,說是中國人整天忙著賺錢沒時間陪孩子,這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生活:穿名牌、吃大餐、到處出國旅遊。而外國人卻和我們相反,他一下班就回家,周末就帶孩子玩,沒有很拼命去賺錢。那會都覺得西人傻、懶,不要賺錢,只會整天派對,自己享樂。現在我明白了,其實那樣才是正常的生活,孩子需要的是大餐、出國旅行嗎?孩子真的需要的是很多的錢嗎?不,孩子需要的是你真正發自內心的的陪伴、關心、你的愛。陪伴不是說今天帶孩子去公園玩,心裡是抱怨的:家裡還有好多家務沒做,放下手裡的工作,來這裡看著你(以前的我)。你可以帶著工作去公園和孩子玩,但是你的心是平靜的,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出現,適時地退出(現在的我)。孩子是可以很敏感地感受到你的一切情緒的,你的抱怨,你的愛都會對他產生影響。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攀比?我想應該是家長給的物質太過於豐富,導致他對物質的胃口越餵越大。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越來越多?因為家長沒有給予豐富的精神上的、發自內心的愛。這就是精神大於物質。

這幾年,我在教育孩子的事上,常常向內找,每次真的能找到自己的問題,然後慢慢的改變自己,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

家裡有個柴火灶,孩子有時會在上面烤點蔬菜,這天,他烤了荷蘭豆然後走開了,我看到荷蘭豆焦了,就拿掉了。孩子回頭抱怨我,「我的菜焦了,你怎麼不叫我?」我回說:「你沒叫我看著,我以為你走了就是你不要了,自己不管好,只會怪我。」孩子頓時開始鬧了:「你賠我的荷蘭豆,你賠我的荷蘭豆……」我的臉板起來了,但是我的心是平靜的,告訴他:「你現在是無理取鬧了,什麼事情都是你說了算,你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是不對的!」然後不管他怎麼吵都不理他,一整個晚上都沒理他。我在練氣功的時候,心裡一直在想,「按照教育書上說,這次我要裝生氣裝2天,讓他接受教訓,下次不能再無理取鬧了。」我學了很多教育的書,看了很多小視頻里的教育方法,但是每一次都是失敗而歸,因為我都只是學了表面的做法,並沒有學到裡面真正的內涵。於是我向內找,問自己該怎麼做?頓時明白了,我走到他的床邊,看著已經躺下的他,問:「你知道今天媽媽為什麼生氣嗎?」他不語,我說:「因為荷蘭豆的事」,他說:「媽媽對不起!」我什麼都沒說,給了他一個充滿愛的擁抱,溫柔地看著他,輕柔地撫摸他的臉。

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會做父母的,我們也是在模仿著我們的父母,帶著自己的個性、脾氣,照著書在教育孩子,但那就是對的嗎?我覺得沒有真正的教育法則,也沒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書,一切都還是需要不斷的向內去找一找自己的問題,孩子是一張白紙,是一面鏡子,帶著不同的情緒,帶著不同的心,說出同一句話,帶來的效果是不同的。養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我們成長的過程。我們會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學會放下自我,學會付出。物質上給的滿滿的,只會培養出自私的孩子,精神上給他滿滿的愛,他會愛自己,愛別人,會感恩。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