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性口腔潰瘍的靳三針針灸療法

口腔潰瘍是指口腔內之唇、舌頰及上齶等軟組織處的粘膜,發生單個或多個黃白色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爛點,在進食、飲水、刷牙,甚至說話時觸碰到潰瘍處都會感到明顯的疼痛或灼熱感。「復發性口腔潰瘍」是一種周期性、反覆發作的口腔黏膜淺表性疾病,臨床表現為口腔黏膜反覆出現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的淺表性潰瘍,局部灼熱疼痛。「復發性」是此病的另一個重要特徵,復發周期長短不一,輕的幾個月一次,重的也許此起彼伏,眼見一個潰瘍好轉另一個又開始萌芽。

西醫學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與免疫力下降有關,缺乏維生素、內分泌變化、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過度疲勞、消化系統性疾病等也可能引起口腔潰瘍。此外,有的西藥也可能引起口腔潰瘍,例如:廣譜抗生素,化療藥物,含有激素成分的哮喘噴劑,含有碘、薄荷成分的潤喉片等。含碘潤喉片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性與腐蝕性很大,並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含薄荷潤喉片可收縮血管,削弱黏膜的抗病能力,導致口腔潰瘍發生。

 

許多中醫醫生在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錯誤的一律使用清熱瀉火之法,不但療效不佳,反而加重潰瘍。臨床上有一部分患者,口腔潰瘍反覆發作 , 苔呈黃膩或白厚膩 , 舌質卻是淡的 , 甚至淡胖邊有齒印。 這些病患正如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在 《脾胃論》 所言: 「脾胃既為陰火所乘 , 谷氣閉塞而下流 , 即清氣不升 , 九竅為之不利」。此時若用清熱瀉火之法 , 只會傷脾胃陽氣 , 陰火反而更加肆虐 , 只有採用李東垣在 《脾胃論》 中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的治法 , 方能虛實兼顧 , 標本兩全, 從根本上治好病患的復發性口腔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屬於中醫「口瘡」、「口糜」、「舌瘡」等範疇。中醫學理論著作《黃帝內經》指出:「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宋徽宗太醫院編寫的《聖濟總錄》中指出「心脾有熱,氣衝上焦,重發口舌作瘡也」。至清乾隆四年太醫吳謙在《醫宗金鑒》總結:「口糜由陽旺陰虛,膀胱濕水泛溢脾經,濕與熱瘀,郁久則化為熱,熱氣熏灼胃口,以致滿口糜爛,甚於口瘡」。中醫學認為復發性口腔潰瘍雖生於口,但脾開竅於口,心開竅於舌,腎脈連咽系舌本,兩頰與齒齦屬胃與大腸,任脈、督脈均上絡口腔唇舌,表明口腔潰瘍的發生與五臟關係密切。由於飲食、 勞倦、 情志等因素所傷 , 造成心脾蘊熱 , 胃火熾盛; 或氣 陰虧虛 , 陰虛火旺; 或脾腎陽虛 , 無根之火上 浮 , 熏蒸口舌 , 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靳三針療法由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靳瑞,集中醫經典理論和歷代針灸醫家臨床經驗之精華,所創立的嶺南針灸學派,也是當今理論最成熟的針灸學派。所謂的「靳三針」是指:(1)治療某些疾病的三個最重要,最常用的穴位。(2)某些病症針灸三次即可控制症狀。靳三針現已因為其神速的針灸療效而蜚聲海內外,該療法進入了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國家級中醫繼續教育項目,在全國中醫院推廣使用,其理法方穴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靳三針針對不同疾病已有四十多組配穴,治療復發性口腔潰瘍的配穴為「口三針」(地倉穴、迎香穴、承漿穴),「舌三針」( 上廉泉穴、左上廉泉穴、右上廉泉穴)加合谷穴、曲池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其次,減緩口腔潰瘍的疼痛感,也可以選用勞宮穴與照海穴。勞宮穴為手厥陰心包經滎穴,善於泄熱,照海穴益精填腎,引火下行,故口腔潰瘍可消。此外,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也可採用「針藥齊施」之綜合療法,治療效果更為明顯與迅速。黃芪有益氣托毒,促進傷口癒合, 生肌斂瘡的功效,是治療口腔潰瘍的良藥。故不論復發性口腔潰瘍屬實熱或虛熱症,在「辨證論治」的處方中酌情加入黃芪,可促進潰瘍癒合,並預防潰瘍的復發。

經過四十多年的臨床,靳三針已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並經實踐證明了它的有效性(可以從廣州中醫藥大學網頁考證)。採用「針藥齊施」之綜合療法,一般堅持治療三到五周,口腔潰瘍可全部癒合。之前接受中醫、西醫治療無效的患者,可以採用在反覆臨床實踐中,療效明顯的靳三針針灸療法把復發性口腔潰瘍治好。

本文由中醫內科專科 Jimmy Zhu醫生供稿

手機預約諮詢: 0428 308 765

地址: (1) 103/28 Chandos Street,St Leonards 2065

(2) 101/4 The Boulevarde, Strathfield 2135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