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老之人的雙城記(三)墨爾本,林黛玉般的藝術家?

先前筆者將澳洲的城市擬人化,悉尼有薛寶釵的艷冠群芳,墨爾本有林黛玉的清新雅致。本來是為了讓讀者對兩個城市的特色有個更直觀的理解,勉強將她們帶入角色,其實人和城市是兩種不同的對象,就算是人與人之間也不能簡單對號入座,一個城市的內部更可能有着天差地別的不同。 

  話又說回來,本來也沒有像寫研究論文那樣舉例嚴謹用詞考究,那麼樣的話多枯燥無聊啊,也就是閒散之人說些閒話,能讓讀者覺得有趣,也算功德一件,若是令一些客官不爽,動了怒,還請大人有大量,多多海涵,不必和一些上不了台面的閒話至氣,傷了身子就不好了。 

  最近,走在街頭,兩旁的行道樹花開正艷,不知是桃花還是櫻花,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崔護的《題都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緋紅的面頰和粉艷的桃花相互映襯,一副浪漫迷人的畫面,相信讓你的心情也會為之點亮。春季天乾物燥,多喝水可以滋潤我們乾燥的皮膚和焦躁的情緒。

  筆者後來細細思量,墨爾本在很多方面還真的和我們的林妹妹有些相像。以前沒來墨爾本之前,只聽人說過悉尼的年日照天數比墨爾本多,墨爾本的天氣有點怪。來了之後,我才知道這個怪具體指什麼。 我們的林妹妹多愁善感,性格和大觀園裡的其他姑娘相比算是比較古怪的,她可能前半晌還和其他姐妹一起玩鬥草、射覆、花名酒令,不亦樂乎,後半晌可能對鏡貼花、睹物思人、暗自神傷,淚如雨下。

  墨爾本的天氣有時也是這樣令人捉摸不定,前一秒你可能還慵懶地在沙灘上曬着日光浴,下一秒太陽寶寶就要和你玩捉迷藏的遊戲,只見它悄悄地隱匿到雲層後面,然後豆大的雨珠就噼里啪啦地落在你身上,你若一時找不到避雨之處,那要淪為落湯雞般難堪。所以來墨爾本之後,我養成了在隨身的背包里放一把摺疊雨傘的習慣,以備不時之需。但是我也發現很多當地人似乎習慣了這種大自然的捉弄,你經常可以看到在外面細雨成線的時候,有人依然在不緊不慢地閒庭信步,雨實在大了點,就把連衣帽一翻,仿佛外面喧囂的世界都與已無關。

 當我在墨爾本的各個周邊郊區閒逛的時候,經常可以在轉角的街頭發現一家自助洗衣店,只要投幣幾元錢,等個半小時左右,就可以將你的髒衣服洗乾淨然後烘乾。令我困惑的是,這種自助洗衣的方式,從長期居住的角度來看,似乎並不是最便捷和最節約成本的,首先,你需要在那乾等半小時,如果住得離洗衣店遠了,還要來回奔波;其次,購買一個普通品牌和一般配置的洗衣機從幾百到上千的都有,如果洗衣機不出故障能用個幾年,用自己的洗衣機還是相對划算的。 

 後來我想了想,排除了極端的難以負擔的情況,大概很多租客因為工作原因,並沒有準備在一個地方長住,不買洗衣機這樣的大件家電可以減少多次搬家的勞累奔波。但是,這種想法很快被我的一次親身經歷否決了。

  一天,我洗好衣服放在外面晾曬,然後回屋做自己的事。過了一會兒,隱約聽到外面急猝的雨打芭蕉的聲音,感覺情況不妙後,於是撒開腿沖了出去收衣服,沒想到還是晚了一步,這措手不及的雨將本來快乾的衣服打個半濕,等我七手八腳地將衣服收拾回去,轉頭就發現外面雨突然停了,太陽寶寶又不知不覺從哪裡探出頭來。我於是折返回去,把衣服再晾起來,但是還沒等我晾完,雨滴又觸不及防地落下來。被它們連二連三地捉弄後,我徹底失去信心和耐心,乾脆在屋裡拉個繩子掛起來讓它們自然風乾吧,心想這天氣真的對晾衣服不友好。

 墨爾本在某些方面像林妹妹一樣令人既愛又恨,在另一些方面也讓人對她刮目相看。澳洲有點像巴西的多首都功能分區,堪培拉是政治中心,國際知名度不高,悉尼是經濟中心,久負盛名,墨爾本則是文化創意中心,她新近有着最宜居和最包容城市的美名。這樣的劃分也許存在主觀的偏見,並不能體現一個城市全方位的特點,也會隨着時間的變化而出現差異,但是這樣的功能定位似乎已深入人心。 

 剛來到墨爾本,駐足在CBD的街頭,我一方面會着迷於大片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的優秀古典歐式建築群,另一方面也會驚嘆於現代前衛建築的魔幻與瑰麗。

 提到最宜居城市的美名,我對此沒有什麼發言權。每個人都有他心目中最佳的居住環境和居住形態,況且我們的社會也像動物界的食物鏈一樣是分層而居的, 最上層和最精英的那部分永遠享有最佳的社會資源,居住條件自不必說,即使是最貧窮落後和動盪不安的非洲大陸的角落也有一些讓人宜居的地方。 

  如果從地理位置和區位條件來說,她一定是絕佳的。 東部有連綿起伏的山地丘陵,中西部有廣闊的平原腹地,坐擁大河大海。在中國風水先生看來,她也是一塊寶地,就像紐約、上海和悉尼一樣,她的城市最精華的部分都向海而生,臨水而居。 

 走在墨爾本的街頭,你可以處處感受到這座城市獨特的文藝氣息。大型建築的牆面上經常可見巨幅的人物繪畫和藝術塗鴉,還有那些不計其數的卡夫卡筆下的飢餓藝術家,他們或是佇立街頭拉一首小提琴的名曲《恰空舞曲》,又或是彈奏一曲歡快輕盈的鋼琴名曲《少女的祈禱》,即使沒有演奏樂器的天賦,也可以在露天的歌劇院裡高歌一曲。 

 除了音樂藝術家們,當然也少不了安靜的畫家們,他們有時用幾根簡單的粉筆頭就可以在地上描繪出悉尼歌劇院壯美和福林達火車站的繁華,一些以地為床、以天為被的街頭露宿者也有令人驚嘆的藝術天賦,他們的畫作經常由一些不太相關的鮮花、毒蛇、酒杯或是抽象的符號組成,有點畢加索的超現實主義的特色,盯着這些畫作看久了,你可以隱約體悟到創造者所要表達的內涵。 

  談起藝術,誰年輕的時候還沒有一個關於藝術的夢想呢。千禧年之初的時候,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超級男聲音樂選秀節目風靡全國,吸引了無數懷抱音樂夢想的少男少女們,然而最後能脫穎而出,保持星光燦爛的人屈指可數,大部分人在短暫閃亮後就永遠地隱匿於星辰大海。

 筆者也曾經有一個音樂表演的夢,從小就痴迷於各種樂器,但是這些在升學壓力和中國父母傳統式的期待下,似乎都是不務正業的存在。 我曾經認識一位在圈內小有名氣的音樂人,他向我傾訴他的音樂之路是為了實現母親未能完成的願望,他大學順利讀了音樂專業,而他母親當年因為各種原因不能做出這種抉擇。  

 在大部分中國人的認知里,文化藝術似乎從來帶有某種階級屬性,在一般的刻板印象中,它總是和有閒階級聯繫起來。文人和優伶儘管滿腹才華且自視清高,但是他們依然是沒有什麼話語權的依附者,他們依附有權者有勢者,成為他人的門客,供他人消遣娛樂或出謀劃策的同時,也順便解決了自己的生計和自我實現問題。所以有些文化人會自嘲「百無一用是書生」,他們的境遇有時甚至不如一輩子安分守着土地的平民白丁。 

 這樣的認知至今依然影響大部分中國人,在他們眼中,音樂、美術、哲學這類專業大概只有不擔心就業的「國民老公」王思聰才會信手拈來。前面提到的那位音樂人,也比較幸運,他的父母都是成功的企業家,他可以在做出選擇時不用有太多後顧之憂。

 如今的各種文化藝術自發性組織何嘗沒有一種階級屬性呢?有些人很難加入的原因,文人相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你們不是一類人,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價值觀,註定你和他們走不到一起。你會看到那些混得名聲大噪的藝術家們,他們的名片上總有一個你意想不到的Title。這既是現實,也許是他們的無奈。 

 中國人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即將來臨,親朋好友之間饋贈月餅是一個由來已久的人情往來。還記得我小時候,每逢年過節,家裡的各種禮物堆成了山,雖然我可以盡情享用,但是它們名義上的收件人都是我的父母。我好奇問我父親,「這些叔叔阿姨為什麼送這麼多禮物給你呢?」 我父親呵呵一笑說,「這些人情世故等你長大就知道了。」 我從父親的語氣中,隱約感受到收這麼多禮物並沒有很開心,反而像欠着別人什麼。

 長大後,我知道這些禮物帶給收禮人的並不是喜悅,而是一種人情的負擔。人性本質上都是自私的,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送你禮物,那些送父親禮物的人無疑對父親有所求,收了人家的禮,未來就要回報人家,這就是中國人的禮尚往來。也許對一些愛慕虛榮的人來說,這代表個人的社會關係好和社會地位高,但是這些虛名背後有多少是真誠永恆的友情呢?所以我每年吃着自己買的月餅,安心滿足開心。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社會關係莫不是像送月餅收月餅這樣的人情往來,中西方社會莫不是如此。你給別人帶來什麼,別人就給你帶來什麼,沒有什麼一廂情願,也沒有什麼願打願挨,我們的一切社會規則莫不是如此。我們的飢餓藝術家們也許只有在被社會的熔鋁一點點磨滅稜角的同時,才能不情願地領悟這樣的道理。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