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姓氏萬里挑一 一村400多人姓「耍」

中華的姓氏文化文化博大精深,除了常見的趙、錢、孫、李等單字姓,以及皇甫、司馬、歐陽等複姓之外,還有很多稀有的姓氏。例如前幾年一位名叫「支付寶」的大爺就以姓氏「支」登上過熱搜,還有被視為田齊王族後代的複姓「第五」也讓很多人表示漲了知識。近日,「耍」姓又再次登上了微博熱搜榜,當地還有一位72歲的大爺,居然叫「耍螃蟹」。

據騰訊新聞報導,「耍」姓是《百家姓》中沒有的姓氏,它是河南焦作市修武縣獨有的姓氏,而且居住集中,全部聚居在修武縣郇封鎮雪莊村,現在約有400多人,在雪莊村僅次於史姓,是本村的第二大姓。據當地年老的村民稱,相傳祖先避難逃至此處定居,已歷經400餘載。

耍姓姓氏奇特,來源也是一個待解的歷史之謎,並沒有任何文字記載。但在耍姓族人中,卻流傳着他們是元代皇室後裔的傳說:據說耍姓的先祖,原本是元朝皇室貴族中人。當明成祖朱元璋北伐時,他沒有來得及跟隨元軍北逃,不被漢人攻擊,就脫下蒙古皇室貴族的服裝,穿起了漢人的服飾。

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行為舉止幾乎與漢人無異,但是當時的姓氏還是帶有明顯的蒙古特徵。為了生存下來,他們只有改姓易名,但是他又害怕後代因為歲月久遠,忘了身在大漠的祖先,就不願意直接取用漢人現成的姓氏。據說最初定下的姓氏為「玩」,意為「元王」之後,但又害怕該字的意思太過明顯,最終他們便將姓氏定為玩耍的「耍」,從此,無論是統計戶籍,還是對外稱呼,他們都自報姓耍,名字也都是單字或者二字的漢人名字。

其實,在中華文明的歷史中,姓氏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但是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據百度百科的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人的「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而「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例如黃帝,姓公孫,生於軒轅之丘,故稱為軒轅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 這也代表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此後儒家也用倫理解釋了這一條。

根據中國第一部解說方塊文字原始形體及字源的文字學專著《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約公元58-147年)中記載:”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人是母親生的,故姓字為女旁。但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姓與氏合一,不再區分,表明姓與氏都是姓,表明個人及其家族的符號。這就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姓氏含義。

而最被人們所熟知的關於中文姓氏的書《百家姓》,成書於北宋初(公元960年)。他也是中國宋元明清時期廣為流行的蒙學識字教材。據南宋人王明清考證,該書有可能是宋朝初年浙江錢塘的小民所著。因為當時『趙』乃當朝國姓,所以放在了第一位,『錢』是由於纂書者是浙江錢塘地區人士,當時占據江浙一帶的是吳王錢叔,所以錢姓排在第二,『孫』是吳王錢叔正妃的姓。『李』是南唐李後主的姓。於是「趙錢孫李」便為頭一句。

《百家姓》中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發展到後來,據說有4000到6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根據2021年2月,中國公安部發布2020年全國姓名報告,中國「王」「李」「張」「劉」「陳」五大姓氏人口數量占全國戶籍總人口的30.8%,其中王姓人口數量為全國第一。但是還有很多極其稀少的姓氏仍舊在被人們使用。

「山」姓,當前主要分布於山東、湖北、四川、青海等省市,山姓以「竹林七賢」山濤為最有名。據東漢文人應劭寫的風俗書《風俗通》記載:「山氏,是古代烈山氏的後代。」烈山氏也就是我國傳說中的炎帝,因炎帝出生於烈山,所以號烈山氏,炎帝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始祖。

「𡶦」姓,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專家袁義達,對中國最稀有的姓氏進行研究時,研究組在安徽省渦陽縣和遼寧省彰武縣偶然發現的,共有2000人左右。𡶦姓人都清楚自己姓的來源,稱自己是岳飛的直系後代。岳飛後人遭秦檜迫害逃亡,便把「岳」字上下顛倒,以逃避迫害,組成了這個新姓。

「死」姓是中國鮮卑族的一個古老姓氏,南北朝有鮮卑四個族氏,其中第一個就是與「死」讀音相同的一個姓氏,後來融入漢族中故稱為「死」姓,還有一種說法是少數民族四字複姓逐漸發展而來。「死」姓到現在極為稀少,據統計有千人左右,分別分布在河南洛陽,開封以及寧夏等少數地區。

「屍」姓,人數較少,根據《左傳》的記載,東周時期,姬姓的一部分後人,經過遷移最後定居在屍鄉(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西側),在甘肅省還有此姓。但屍姓在中國古時是很常見的姓氏,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史記》記載有:「齊有尸臣,晉有屍侯。」古代音韻學著作《集韻》記載有:「秦有尸佼,即商君師,著《尸子》。」

「難」姓,出自中國鮮卑族吐難氏部族,當難字作為姓氏時不讀為「nán」,而是讀「nìng」。 1997年的時候曾在河南境內發現多一塊南北朝時期的石碑,記錄的是當時的一位鮮卑族官員,名叫「難樓」。 據考證,難氏一族在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也北遷來到中國東北地區,居住在松花江附近,也因此,松花江一度名為「難江」。

貺(kuang去聲)姓,主要分布在中國河南安陽市區,其他包括邯鄲,南陽,濟源,石家莊、北京、上海,鶴壁等地各有其家族成員。是極其少見的姓氏。據統計,其姓不過百人,且均出自一系。被稱為「中國人數最少的姓氏」。

另外,還有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姓氏。例如在「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幾個姓中,柴姓、米姓分別約占中國全國人口的0.058%和0.035%。茶作為姓有(chá)、(tú)兩音,現在中國雲南省、浙江省、均有茶氏族人分布。據資料記載唐代已有人以油為姓,而現在油是傈僳族姓,人數大約在6000人左右;醋姓族人的分布較少,在中國陝西省扶風縣有個浪店村,村裡有上千人姓醋。鹽姓則屬於罕見姓氏,今上海,廣西灌陽,四川成都,山西太原、大同、忻州、朔州等地均有分布,人數不到兩百人;而醬姓比鹽姓還要稀少,也是最難找的,據統計現在全中國醬姓不足百人。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