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近日爆紅,講述一個所謂的”中國文物”化身為年輕女子想要回到中國的故事。影片再次掀動中國網民的情緒,要求大英博物館歸還中國文物。然而中國文物是如何流散到大英博物館的?而要歸還文物的話,應該要還給誰?有在英華人批評,中國官方刻意無視這些問題,只顧挑動民族仇恨。
「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我迷路了,我不知道怎麼樣找到回家的路……」一連三集、名為《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網絡短劇,自8月底發布後迅速爆紅,短短一周已有3億人次觀看,也使要求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討論,被推上風口浪尖。
影片講述一個「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化身年輕女子「逃出大英博物館」,懇求影片男主角把她「帶回中國」的故事。中國年輕網絡博主「煎餅果子」和「夏天妹妹」,聲稱花了三個月時間,在英國實地拍攝和製作。
網紅和官媒一唱一和 挑動網民向大英博物館討要文物
影片得到中國官媒加持,《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紛紛專訪創作團隊,並盛讚:「我們很欣慰的看到,當下中國年輕人對歷史和傳統的熱情,對文化傳承和保護的重視。 」而在中國網絡上,不少網民捶胸頓足、咬牙切齒地說道「我要哭死了啊」、「滿滿的民族認同感」; 「一定要把屬於中國的拿回來」、「英國博物館是世界第一強盜,必須追回中國的古物」。
影片同時紅到英國,《英國廣播公司》(BBC)、《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和《獨立報》(The Independent)等媒體,都相繼報道事件。
《環時》率先出手 要英國外相難堪
無獨有偶,在影片發布前幾天,中共喉舌《環球時報》就在社評率先喊出了「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口號。社評提到,大英博物館員工監守自盜,使2000件藏品不翼而飛,批評大英博物館的管理和安全防護存在漏洞。文章又聲稱,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大多是當年英國趁火打劫,甚至直接劫掠或盜取得來。
在英華人陳亮時接受本台訪問時說,《環球時報》的社評,狠批英國有血腥醜陋的殖民歷史,實際上和大英博物館的失竊事件無關,顯示黨媒並非就事論事,而是借題發揮,作政治操弄。
陳亮時說:「在我看來,這篇文章發表,是在英國外相訪華之前。因為近年來中英關係也比較差,我個人的感覺是覺得《環球時報》有點是借這個事情,給英國一點臉色看。」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都是偷來的?
陳亮時表示,看完《逃出大英博物館》影片後,只覺噁心。他認為,無論是影片創作團隊,還是《環球時報》和中國小粉紅,都忽略了一個根本問題。
陳亮時說:「這些文物是怎麼到大英博物館的?因為在中國的官方宣傳下,他們說這些文物絕大部分是從中國偷過去或搶過去的,但事實並非如此。有學者和專家做過研究和考證,大英博物館裡絕大部分中國藏品,是通過正常渠道拿到的。比如說有一些收藏者到了中國,經過層層轉手,通過購買的方法來拿到這些藏品。然後這些收藏者就把些藏品贈予給大英博物館。」
翻查資料,大英博物館共有近三萬件中國藏品,最初的一百多件中國文物,來自於斯隆(Hans Sloane)爵士的藏品,至19世紀再獲弗蘭克斯(Augustus W.Franks)爵士捐出3000件中國文物,成為館方收藏的首批大宗中國文物。至20世紀,隨着清朝滅亡、中國局勢動盪,許多中國貴族、官員及學者紛紛變賣手中文物換取現金,部分流入了大英博物館。
混淆文物與工藝品 賺取愛國流量?
值得留意的是,影片《逃出大英博物館》的主角「中華纏枝紋薄胎玉壺」,是蘇州玉雕大師俞挺在2011年製作的現代藝術品,送交大英博物館收藏和展出。
自由亞洲電台周五(8日)在大英博物館,找到了這個玉壺,展板清晰寫明,玉壺是在2011年製成,並非影片所指的「中國文物」。而中國媒體《南方周末》也看不下去,發文質疑「混淆文物與工藝品,賺取愛國流量,真的好嗎?」,並強調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一大部分來自於百年來的公私捐贈。
陳亮時認為,中國官媒無意認真探討事實,只顧挑動民族仇恨情緒;網民也無視一個客觀現實,就是不少中國文物在國外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得以逃過文革浩劫。
歸還文物 該還給誰?
英國華人作家馬建認為,大英博物館的失竊事件是嚴重錯誤,然而要以此為由高呼「歸還文物」,則牽涉文物來源的複雜問題。是被掠奪、偷盜,還是由私人收購,再轉贈博物館?文物要歸還給誰?清朝的皇家文物,是否該還給愛新覺羅後人?
他認為官方無意深究這些問題,只在乎以文物作為民族主義利劍,胡亂揮舞。
馬建說:「網紅無論怎麼鬧,官方也覺得很好玩,很熱鬧,但是中國官方不會真正做一些舉動,因為對他們並不利。要歸還就需要專家了,好,你要哪個,請你指出來。你想要那個陶瓷,還是想要那個玉石?然後我們來追究來源,我們找到當時的賣家,一步一步地問,這個文物應該要還給誰?所以這是很大的工作,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上百年的工作,不是那些網紅可以隨便叫的。」
口誅筆伐 獵巫式尋找煽動民族主義目標
在英香港歷史學者楊穎宇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大英博物館成為眾矢之的,然而中國文物散落在英國民間,以及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大英博物館如何代為歸還?加上大英博物館並非英國政府機構,而是法人組織,英國政府以什麼權利要求大英博物館交出文物?具體如何操作?中國官媒都沒有觸及。
楊穎宇提到,圓明園的12生肖銅獸首,過去都是由財團和商人在海外拍賣會上購得,再捐贈給中國官方。他認為中國官方有其他方式追回文物,卻不惜破壞和英國的外交關係,對其口誅筆伐,最終目的是要煽動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找完美國找日本,找完日本找英國」。
他認為在官方「洗腦」下,中國民眾難免忘記文革浩劫;即使他們跑到大英博物館遊覽,也只會加深他們心目中「被八國聯軍欺侮」、「喪權辱國」的固有印象。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c897e656-6780-4cf3-b7d5-f20fa9ff1ab4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