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這位公元前五世紀的歷史學家,在他逝世兩千五百多年後居然獲得了一位喜歡標新立異的美國教授的青睞。哈佛大學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創造了一個名詞—–修昔底德陷阱,用來描述大國爭霸的博弈。要說艾利森教授完全是無中生有那也有失公允,他實際上帶領他的團隊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記敘中,這位偉大的希臘歷史學家實際上首次描述了有關一場戰爭的現象,該戰爭距今已有2400多年,當時摧毀了古希臘的兩大城邦。他注意到,「正是因為雅典的崛起讓斯巴達感到害怕,從而讓戰爭不可避免」。在其他人將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原因歸咎於各種因素時,修昔底德一針見血,因為他找准了歷史上最具災難性和最令人困惑的戰爭之一的關鍵原因:新興大國對守成大國的挑戰,守成大國對新興大國的遏制與打壓。
修昔底德描繪出一種在歷史進程中經常相遇的危險形態。當一個新興大國前來挑戰占統治地位的大國時,這種結構性緊張局勢成為規律。接着教授對人類五百年發展的歷史做了分析,其中在十六次新崛起的大國挑戰守成的大國的明爭暗鬥中,有十四次是以兩敗俱傷的戰爭結束的。如此他聯想到了中國和美國在最近幾年發生的各種分歧與摩擦,於是寫了一本書《註定一戰?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我把它稱之為「艾利森之問」。
毫不誇張地說,「艾利森之問」問出了當前全世界人民所關心的問題。因為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沒有之一。中美關係任何波動都會成為亞馬遜森林裡的蝴蝶在扇動翅膀,所扇起的霧霾壓上世界人們的心頭,幾乎造成「我不能呼吸」。
對人類的最後的審判真的不期而至了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心中的答案應該是什麼呢?其實我們有一千個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
一.雅努斯效應
雅努斯(Janus)是羅馬人的門神,也是羅馬人的保護神。傳說中,雅努斯有兩副面孔:一個在前,一個在腦後;一副看過去,一副看着未來。
雅努斯是天宮的守門人,他每天把天空的大門打開,讓陽光普照大地;黃昏時就把門關上,黑夜也隨之降臨了。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奧籍英國著名作家ARTHER KEOSTLER寫了一本書,《守護神的總結》(JANUS A SUMMING UP)在本書的序言部分,作者一開始就寫到,「如果有人要我指出在人類歷史和史前史中最重要的日子是哪天,我會毫不猶豫說那就是1945年8月6號。原因很簡單,在這之前,人的死亡是以個體的形式出現的。而在這一天隨着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上空的爆炸,人類將面臨的是作為一個物種的整體消亡。」
他的這種看似悲觀的結論也不無道理。
作者明確指出,核武器既然發明出來了,想要停止是不可能的。事實恰恰是這樣。
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又進行了一千多次核試驗,製造出六千多枚核彈頭。
1949年8月29日前蘇聯原子彈爆炸成功,現在俄羅斯擁有大約六千多枚核彈頭。
1952年10月3日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現在武庫里存有大約200枚核彈。
之後法國、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均擁有了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核武器試爆成功。現在估計有核彈300枚左右。目前朝鮮高調宣揚自己有核武器。
因為核武器的破壞力太大了,當前世界武庫中存放的核武器是足夠把我們賴以生存的藍色星球變成毫無生命的黑色焦土,成為星空中一塊隕石。因此在大國衝突時,都會考慮使用核武器所能引起的後果。因此核武器也和雅努斯一樣,是雙面的。既給擁有者強大的威懾力量,又讓擁有者格外的謹慎小心。因為在大國都具有核力量及與之配套的運載工具時,一旦發生核戰,誰也別指望獨善其身。核武器所具有的巨大破壞力阻止了這種巨大破壞力的出現,這就是「雅努斯效應」。「雅努斯效應」極大的稀釋了「修昔底德陷阱」的風險,這已經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爭史所證明。
二戰後世界一直沒有太平,發生了大小百餘次的戰爭,有核國家捲入了其中絕大多數戰爭。二戰後美國執政的十二位總統(不包括川普),每位總統都至少領導了一次或大或小規模的戰爭,其他有核國家也沒有例外。在1962年的加勒比海危機中,「雅努斯效應」避免了美蘇雙雄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
1959年元月,古巴發生了政權更迭,32歲的卡斯特羅推翻了巴蒂斯塔政權,建立了共和國,自任總理。兩年後,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絕了外交關係。並對其進行了經濟封鎖。古巴只好轉向前蘇聯求得援助。當時的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覺得這是一個難得的抗衡美國的機會,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古巴在經濟方面的要求,同時決定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於1962年7月開始實施。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隻海上運送,將幾十枚導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集裝箱裡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在廣島的原子彈大20或30倍的核彈頭。經過偽裝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運抵古巴的。
1962年8月,美國發現了蘇聯在古巴修建射程為2000英里的中遠程彈道導彈使用的堅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國鑑定專家確信,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導彈核武器。
1962年10月16日,約翰•肯尼迪總統得到上述情況的匯報。立刻意識到這件事關係重大。沒有料到轉眼之間在美國的家門口,古巴戲劇性地擁有了在西半球僅次於美國的最大的、裝備最好的軍事力量。
1962年10月22日晚上7點,肯尼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美國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已經部署在古巴的進攻性武器。並下達了封鎖古巴的命令。
在肯尼迪發表廣播講話以後的5天中,即從1962年10月23日至27日,局勢緊張到幾乎「難以忍受的程度」,核戰爭的陰影籠罩着整個加勒比海上空,整個世界危在旦夕。
1962年10月24日,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美艦從佛羅里達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封鎖了古巴海域。與此同時,美國導彈部隊全部奉命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導彈在發射台上聽候指令。
在離古巴東部海岸約300公里的大特克島上,設有巨大的美軍導彈跟蹤站,密切監視往古巴去的船隻的一舉一動。整個古巴像個鐵桶似地被團團圍住了。
10月26日,星期五。赫魯曉夫給肯尼迪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赫魯曉夫承認蘇聯導彈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們說成是純粹防禦性的。然後他說,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讓我們不要使這種局勢弄得不可收拾吧,強行實行封鎖只會使蘇聯採取它自己認為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國作出不會入侵古巴、也不允許別人入侵的保證,並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艦隊,不再搞封鎖,這就會使一切馬上改觀。
肯尼迪和他的團隊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一致認為如果對古巴實行軍事打擊,部署在古巴的核彈就會爆炸,這對美國南部各州甚至對美國全境都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損傷。於是他向赫魯曉夫發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議」的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電台廣播了赫魯曉夫的回信。
信中說:「為了儘快地消除這一危及和平事業的衝突,為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除了此前已下達的在武器的建築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現又下達新命令拆除您所稱為進攻性的武器,並將它們包裝運回蘇聯。」
隨着這一句話的播出,這場嚴重的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了。1962年11月11日,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導彈也全部撤走了。
1962年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魯曉夫答應在30天內從古巴撤走全部伊爾—28型轟炸機。肯尼迪同時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加勒比海又平靜了下來。
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後來說,所有三個國家(美國前蘇聯古巴)在危機前所做出的決定,都由於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被導入錯誤的道路。儘管錯上加錯,但這一切錯誤都在核戰爭的難以挽回的災難後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來。從這種意義上說,是核戰爭本身遏止了核戰爭的爆發。
國防部長的講話是對「雅努斯效應』的最精闢地詮釋。
二.「槍桿裡面出霸權」成為大國博弈中的不得分的選項。
二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了世界的領導國家,人們習慣稱之為霸主。但是美國這個霸主不像歷史上的的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蒙古帝國等霸主靠打殺搶掠而獲得,也不像近代一些下崗的霸主如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那樣發瘋似的擴充海外殖民地。美國沒有占領其他國家的一寸土地,也沒有殖民地。他的成為領導國家是因為他的立國價值,治國理念,建國成就,大國擔當所決定的。
1.立國價值—-對自由的尊重,執着和捍衛
1620年,五月花號載着那些被剝奪了自由的清教徒駛向美洲。追求自由這一堅定的信念深深地鐫刻在了美國人民的心中。亨利先生在1775年喊出的「不自由母寧死」成為幾乎全世界熱愛自由的的人們大合唱中的最高音。美國在200多年前通過的憲法保證了美國人民享有五大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言論出版自由,集會結社遊行自由,追求財富的自由和持有武器的自由。美國總統佛蘭克林羅斯福1941年在美國國會大廈 發表演說時歸納出了四大自由:「表達自由、信仰自由、免於貧困及免於恐懼的自由」。
人的信仰自由是根本,設立國教不符合信仰自由.對於自由的信仰是根本,也是法律.任何信仰都不能破壞信仰自由的原則.
表達的自由表現為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示威,選舉等.
免於恐懼的自由,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存權的問題,包括持有武器的權利,包括住宅不受侵犯,包括通信自由,包括拒絕不確定未來的自由,包括拒絕無理搜查,拒絕有罪推定,拒絕侮辱和誹謗等等.
免於匱乏的自由就是政府有責任保障公民擺脫貧困,政府不能剝奪公民的財富,不能阻擋公民追求財富,不能用暴力實行所謂的均貧富。每個國家都應該向自己的人民提供一個健康的和平時期的生活。
在這個自由的國度里,人民可以辦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集會遊行演說。這些在某些國家被看成是很奢侈的東西,美國人民卻是習以為常的。
在美國建國100周年的時候,法國送給了美國一件禮物:自由女神雕像。這座雕像矗立在哈德遜河口,成為美國標誌性建築,也是美國精神的象徵。她高揚的自由火炬照亮了人類進步的道路。
2.治國理念—創立尊重自我,追求美好的憲政制度
列克星敦的槍聲響過以後,經過八年的奮戰,1783年英國承認了美國獨立。1787年,開國元勛們坐到一起,不是討論如何分配勝利果實,進行分封還願,加官進爵。而是商討如何把即將建立的聯邦政府關進籠子裡。於是這些開國精英們制定了影響深遠的美國憲法。於是世界上有了第一部成文的憲法,世界上有了第一個三權分立的國家,世界上有了第一個把政府首腦稱之為總統的國家,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個尊重自我,追求美好的憲政國家。
美國的憲政有如下的特點:
a).人民主權
人民主權是美國憲政的根本,《獨立宣言》確認了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同意,這就是說人民是主權者,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政府和政府官員應向人民負責。宣言還進一步提出,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的,「人民就有權利改變它或廢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即人民有權革命。美國憲法也正是「人民主權」精神實質的體現,它的序言就是:「我們合眾國人民」,以人民的名義制定憲法,它將人民權利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公民,明確保障個人的基本尊嚴,價值,自由和權利。
選舉是人民主權最直接的體現,在選舉中,人們可以有效向政府表達自己的意願,選舉自己滿意的候選人。選出來的政府是民有,民享,民治的政府。人民的參與意識普遍高漲。每四年一次的選舉年都成為了美國人民熱鬧非凡的盛大節日。
b)、 限權政府
同人民主權原則緊密相連的是「限權政府」的原則。所謂限權政府原則,就是說政府的權力或職能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政府主要是消極地保護或保障人權,負責人們的安全,維護秩序與和平。政府應該是守夜人,傑斐遜認為:「管的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列舉了聯邦政府可以行使的權力,第九,第十款規定了禁止聯邦政府行使的權力,「權利法案」列舉了政府不得侵犯的人民權利,這都是限權政府原則的具體體現。
c).權力分立與制衡
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是美國憲政制度最具有現實意義的原則,它是憲政其他原則得以實現的重要保障。
權力分立與制衡原則就是在國家結構和政府內部都實行分權,以權制權。包括兩個層次上的,一是聯邦和州兩級政府的縱向分權即聯邦制,二是一級政府內部的橫向分權,即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的分權。這裡先談橫向分權,三權分立與制衡原則把權力分別授予三個彼此獨立而又平等的部門,立法權屬於國會,行政權屬於總統,司法權屬於各級聯邦法院,但是三種權力的分立不是絕對的,不受制約的,而是在彼此分立保持獨立的同時,又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保持平衡。例如,立法權屬於國會,但總統有權否決國會立法,國會又可以推翻總統的否決;行政權屬於總統,但行政機構的設置和所需費用需由國會依法律批准。
d)、 聯邦制
聯邦制是國家縱向層次上的分權。美國憲法規定在聯邦和州分權,二者在各自權限範圍內都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力,中央政府一般在外交、國防、和貨幣政策上擁有獨立性權力,州政府則控制教育、警察和交通。
美國憲法明確規定了聯邦和州各自的權力,憲法第十條修正案規定:「憲法未授予合眾國,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權力,由各州各自保留,或由人民保留。」這條修正案提出了聯邦和州兩級政府分權的準則,聯邦政府擁有「授予的權力」或稱「明示權力」,州政府擁有「保留權力」。各州的州長與總統不是上下級關係,州長對他的選民負責,總統對他的選民負責。
聯邦體制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它解決了在一個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的複雜問題,即如何實現既能保證國家統一強大又能保障公民自由。美國在這一體制下,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美國政府領導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強大的國家,但在國內政府並沒有成為暴政美國人民的工具。而且,美國建國240多年,經歷了58屆政府,45任總統,全部是和平過渡,平穩的進行權力交接。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e)、 強大的司法權
美國的司法權享有其他國家司法權無法比肩的崇高地位,它的權力和權威之大在很多國家想都不敢想,特別是那些視人民如草芥,視法律如玩具的專制國家。司法的這一權力來自於它對美國的根本大法——憲法的「話語霸權」,它是美國憲法的最權威和終極的解釋者;它的權威來自它的基本公正、來自它基本不受政府更替和輿論變遷的我行我素。美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是終身制的。強大的司法權讓人民有巨大的安全感,對政府的不作為或亂作為有強烈的震懾作用。所以美國官員的腐敗很少很輕,這與強大的司法權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f) 、 憲法高度的穩定性:
美國建國200多年,只有這一部憲法。美國從制定憲法時的幾百萬人口到現在的幾億人口,從十三個州到現在的50個州,從孤懸於海外的移民屬地成為現在的世界頭號強國,可是,無論發生了多麼巨大的變化,憲法卻沒有改寫。200多年只做了27條修正,其中還有十條是與制定憲法同時就存在的。那就是說一部憲法經過了200多年只補充了17條,這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
由於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的穩定實際上是穩定了民心,這就極大的增進了人民尊重憲法,學習憲法,執行憲法,捍衛憲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美國社會成為了人人懂法守法的法治社會。
3.建國成就—在科技,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在中國曾流行一個諷刺吹牛的笑話:問,你在忙什麼呢?答,干點大事,給長城貼瓷磚呢。這在美國就不可笑。如果不影響文物保護,有人就會真的去做。在密蘇里的丘吉爾紀念館所用的700噸石頭就是從英國,漂洋過海花掉300萬美元運過來的。石頭到處都有,可是美國人就是要這樣標新立異。而且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連當時的總統杜魯門都參加了奠基儀式。
在這種勇於和善於創新的精神作用下,美國的發明創造層出不窮。我們現在享受的絕大多數物質文明都是美國人發明的。
從1901年到2017年全世界一共出了六百十八個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美國德國英國三個國家占了全世界諾貝爾獎的90%以上,美國就占了二戰以後全世界諾貝爾獎的70%以上。也就是說今天世界上得諾貝爾獎70%是在美國上班的,在美國的大學研究機構和企業實驗室工作的。
世界排名前20名的大學占世界諾貝爾獎的90%以上。第一名哈佛大學先後出了151個諾貝爾獎,第二名哥倫比亞大學先後出了101個諾貝爾獎。芝加哥大學89個,麻省理工87個等等。
世界最好的20個名大學,美國占了16所。
優秀的教育培養出高智商的國家建設者和管理者。先進的科技使美國的經濟一直在生產鏈的高端上運行。從1890年代,美國的GDP就雄踞世界第一,直到現在達130多年。美國人民在高度發達的社會裡,享受着別國人民羨慕嫉妒愛的福利。因此美國成為了移民和留學的首選國家。
4.大國擔當—對世界安全及對正義的擔當。
最明顯的表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艾森豪威爾將軍導演的諾曼底登陸把德國法西斯軍隊逼進了柏林一隅,同時卻以海洋般寬闊的紳士胸懷把攻克柏林的殊榮,禮讓給了受到德國法西斯嚴重摧殘的前蘇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的巨大貢獻被後人一直傳頌。在太平洋上空,美軍把日本的全部海軍空軍力量埋葬在了波濤洶湧大洋深處。在攻克日本本土的前夕,為了減少兇殘的武士道精神給美國士兵造成生命威脅,杜魯門下令甩了兩顆核彈,廣島上空的蘑菇雲很快變成了世界的祥云:二戰結束了!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世界的領袖,也就是人們通俗稱之為霸主
美國沒有占領其他國家一寸土地,沒有把任何一個國家變為自己的殖民地,相反,他利用自己的雄厚的經濟實力,先進的科技實力,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文明的政治實力感染其他國家來效仿,幫助其他國家發展,保衛來之不易的世界的安全與和平。
在美國的倡導下,成立了聯合國。洛克菲勒把一片土地和大樓捐獻出來,作為聯合國辦公的地方。美國還負擔了大部分聯合國的活動經費。
美國及時的推出了馬歇爾計劃,使因為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的歐洲恢復了往日的的生機。
美國把支援歐洲但沒有用完的二戰時期的經費,成立了世界銀行,用於對發展中國家的長期低息貸款。
在美國的支持下,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泰國,印尼很快撫平了戰爭的創傷,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先後出台了和平憲法和其他法律法規,文明徵服了日本;在美國的支持下,組成了世界貿易組織,讓各國都分享了經濟發展的紅利。在美國的支持下,英法等國放棄了他們原來宗主國的地位,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紛紛成為了獨立自主的國家。
但是世界並不是人們想象那樣安寧,還有野心家在威脅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美國為了消除戰爭,消滅恐怖,總共調動了200多萬美國的優秀士兵,參加到維持和平的戰鬥中。花費了5.6萬億美元,犧牲了幾萬名優秀兒女的生命。美國這種世界擔當被人們稱讚為「世界警察」。
美國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領導國家。全世界在美國主導的秩序中,度過了70多個年頭。
中國與美國爭當世界的領導?
中國的迅速崛起是不爭的事實。這必然在某些領域搶了某些國家包括美國的飯碗。但也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無數商機。但中國不可能和美國爭當世界的領導。
1.中國的改革開放充滿了美國元素。
1978年12月15日,歷時36天的中央工作會議閉幕。這次會議被認為是為隨即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
次日(16日),時任中共中央主席、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與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同時分別在北京和華盛頓宣布,中美兩國決定從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交。
兩國建交後不到一個月(1979年1月28日~2月5日),鄧小平對美國進行了正式訪問,這是中共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使兩國關係在正常化後立即獲得了強勁的勢頭,那氣勢猶如大壩開啟了閘門,河水奔騰而下。
中美關係正常化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時發生,這不是偶然的。 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時,陪同他出訪的一位資深國際問題專家李慎之先生曾問他,中國為何要開放,又為什麼主要向美歐開放?鄧小平回答說,跟着美國的那些國家都富強了
對中國的開放,美國朝野均持積極的支持態度。於是一場規模巨大的美國對中國的資金開放,技術開放,市場開放,人員開放,管理開放全方位展開了。
中美建交三個小時後,可口可樂宣布進入中國。
1978年,國務院專門成立以谷牧、陳慕華、廖承志為首的利用僑外資建設旅遊飯店領導小組。1979年6月國務院批准,引進僑外資建設第一批旅遊飯店,包括北京建國飯店、長城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六座。其中最早的一個、中美合資的建國飯店於1980年6月20日動工興建,1982年4月28日建成開業。
1984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全國推廣了建國飯店的經營管理方法,以改革我國飯店的管理工作,從此我國的飯店業告別了「瓜子皮時代」。可以說建國飯店是中國旅遊飯店的一面旗幟,在中國旅遊飯店業的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從此美國元素進入了中國的方方面面。牛仔服成了中國青年的最愛,肯德基麥當勞成為了時尚的食品,《加里森敢死隊》成了街頭巷尾議論的話題,英語學習成就了新東方的輝煌,到美國去留學成了青年學子的追求。
經過開放初期對美國物質和文化產品的熱切擁抱後,隨着中美政治和經貿關係全面展開,進入中國的美國因素越來越具有實質內容。1985年,第一家中美合資高科技企業中國惠普有限公司成立。同年,第一家汽車行業中美合資企業北京吉普汽車公司成立。 1987年,摩托羅拉進入中國,首先在北京設立辦事處,後於1992年在天津註冊成立摩托羅拉(中國)電子有限公司。
90年代中美關係的一項重要進展是兩國就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談判達成協議,美國於2000年通過了對華永久性正常貿易關係立法。中美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共贏走上了快車道。美國的世界品牌企業紛紛來中國建廠,帶來了先進的管理和技術。中美貿易已經超過了人們的預期,達到了5000億美元之巨。(現在我們與俄羅斯的貿易正在努力爭取達到1000億)順差超過3000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美國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支持,所謂的中國奇蹟是不會或延遲出現的。
由於改革開放,很多塵封的歷史真相被公開。中國人民知道了在庚子年是美國力排眾議保證了中國領土完整和主權的不受侵犯;中國人民知道了清華大學,協和醫學院,之江大學,東吳大學,聖約翰大學等等十多所中國著名大學是美國建立的,中國人民知道了美國人開闢了駝峰航線為中國的抗日戰爭運送戰備物資,中國人民知道了是美國政府的警告,使前蘇聯沒敢對中國施行外科手術似的核打擊,中國人民知道了享受五天工作制是美國提出的中國入世的剛性條件,中國人民知道了是美國人收養了成百名中國的棄嬰,改變了這些孩子們的命運……
美國元素在中國各方面的顯現,使中國人民重新認識了美國,加深了中美兩國人民的友誼。
2。中國和美國在各方面還存在着巨大差距。
美國GDP20萬億,中國GDP12萬億,分列世界第一第二。可是這個數字的含金量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構成是電子工業,航空工業,航天工業,航海工業,機械製造業,金融等等。而中國的GDP構成是服裝鞋帽,家用電器和房地產業。這些低端產品和容易生成泡沫的產業對強國富民的作用是有限的。
人均GDP對比
美國人口3.19億,人均GDP 60014.90美元,排名世界第5。
中國人口13.5億,中國人均GDP 8000美元,排名世界第70
美國是中國的7.5倍。
即使到2050年,科學家們預算中國的人均GDP為3.73萬美元,美國為8.78萬美元,差距仍然巨大。
工資對比
美國人均年收入是5.6萬美元,中國2.38萬人民幣,折合0.35萬美元。
美國收入是中國的16倍。
美國最低工資是每小時15美元,合人民幣100元。
中國最低工資是每小時8元人民幣。
美國是中國的12.5倍。
房價對比
北京人均收入7000元/月,北京房價4~8萬/平米,一年收入夠買1平米,買100平米房子要100年。一般城市房價是收入的30~40倍。
美國中等家庭收入2~3年可買一套房,紐約市5~6年買一套。中國買房負擔是美國的20倍。
物價對比
美國生活必須品價格幾乎都低於中國。美國人的收入購買力是中國人的34倍。
美中從GDP的7.5倍,到物價購買力的34倍。說明本來財富和美國有7.5倍差距,因為龐大的三公經費、援外、面子工程,最後拿到老百姓手裡的,只有美國人的1/34。
如美國人有7.5個麵包,中國人應該有一個麵包。但經過各種合法剝奪,中國人實際只拿到了0.2個麵包。
醫療保障
人均醫療衛生支出可以用來衡量一國居民的醫療保障水平。從世界銀行的數據來看,中國每年人均醫療衛生支出為419美元,美國人均醫療衛生支出達到9402.5美元,是中國的22.4倍。
教育投入
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為國家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人才基礎。
在人均教育投入上,中美之間的差距非常大。由於中國人口基數大,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人均教育經費水平較低。近7年以來,美國的人均教育經費保持在在2500美元以上,而我國僅為幾百美元。2010年,美國人均教育經費是中國的20倍,
還有一些核心技術,世界領先科學技術如芯片的製造,因特網的根服務器,導航系統,治療疑難病症的藥品以及各種類型的發動機等都掌握在美國手裡。
如此巨大的差距,中國實在夠不上是美國的對手,習近平曾坦承地說,中國沒有稱霸世界的「基因」。
由於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的諸多原因,中國一直被世界主流國家邊緣化。在國際事務上基本上沒什麼話語權。中國真正融入國際大家庭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在中國經濟有了長足進步以後,中國分享了以美國為首的這種國際格局的紅利,說中國試圖另起爐灶或搶班奪權的其實很牽強。
中國無法成為美國的對手,只能是夥伴。這就是真實的中國。
三.美國有可能導致修昔底德陷阱六種選擇,中國有一千個理由進行化解。
美國的六種選擇是:
貿易戰,科技戰,冷戰,熱戰,核戰,思想戰。
冷戰
冷戰(英語:Cold War)是指1947年至1991年之間,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為主的資本主義陣營,與前蘇聯、華沙條約組織為主的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的政治、經濟、軍事鬥爭。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標誌着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着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着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鬥爭。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美國獲得冷戰勝利的標誌性人物是里根總統。1989年,在里根卸任後十個月,東歐巨變,柏林牆倒塌,冷戰結束。
我們知道了冷戰需要有三個條件,至少兩個超級大國,至少兩個軍事集團,超級大國都有稱霸世界的野心。
現在的情況卻不符合這裡的任何一個條件。現在的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是超級大國,中國是個發展中的國家。美國有軍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存在,中國沒有和任何國家結盟,更談不上軍事同盟。中國一直在向世界承諾永遠不稱霸。這樣冷戰不具備起碼的條件。
熱戰與核戰
中美之間發生熱戰肯定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但是局部的摩擦也是有可能的。可能引起中美兩國擦槍走火的地方有兩處,南海和台灣。
中美之間發生核大戰的概率幾乎為零。現在世界上各國擁有的核彈足夠毀滅N個地球了。這個選項只能是理論上的選項。
思想戰
人們習慣把思想戰稱之為「和平演變」。它的發明人應該是美國資深情報大佬艾倫.杜勒斯。但這是意識形態鬥爭的產物。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是人的本性,中國走向民主法制的道路是必然的。但以何種政治形態需要假以時日去孕育。
貿易戰和科技戰
中美之間的摩擦,是當前世界上的一件大事。可是令人遺憾的是,在中國是被專家學者和輿論界錯誤解讀了。這個不同凡響的一場貿易戰,在中國專家學者的眼裡幾乎一致地認為是美國為了遏制中國,打壓中國的手段。其目的就是為了保持美國在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防止中國的崛起。競爭就要公平,只要是公平,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會在競爭中有所斬獲,取得發展。
美國前總統川普為什麼要舉起關稅大棒對中國進行懲罰呢?這要從中國崛起的過程談起。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恰好趕上東歐政治局勢劇變,前蘇聯解體。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決中,社會主義轟然坍塌,可是中國卻很淡定。中國宣布仍然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是在社會主義前面加上了中國特色四個字。什麼是中國特色?專家們的界定很複雜。草根們的理解很簡單,那就是共產黨領導引進市場發展機制。於是一個中國的發展模式應運而生:用看不見的手召喚「請進來」,用看得見的手指揮「走出去」。於是我們看到在世界經濟江湖上,中國設壇揚旗,合縱連橫,四十年的奮鬥,成績斐然。獲取資本最大化是資本家的天職,因此中國市場的開放吸引了大量西方的資本,技術,人才湧進來。成就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集聚了充分和堅實的了力量後,中國企業開始了「走出去」的征程。有國家貸款和政府補貼做堅強後盾,中國國有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把西方的私人企業打得落花流水。中國兩隻手玩經濟,得心應手,所向披靡。這一點,西方的領導者有的看出來了,有的沒有意識到。看出來的人也不做聲,因為利益集團在中國掙得盆滿缽滿。
橫空殺出了川普,他認為中國的看得見的手操縱國際經濟競爭是極大的不公平。是違背商業規則的。他認為這樣損害了美國中層以下的人民的利益。他要扭轉這種局面。這才是他發起關稅懲罰的根本目的:要求中國去政府化,國字頭的企業退出國際貿易。
對國企進行深度改革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因為國企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它成為了貪污腐敗的溫床。國企的掌門人是委派的。這些官員把全民擁有的財富當成了自己的印鈔機。他們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小國之君,肆無忌憚的對國家財產巧取豪奪。貪污受賄,鋪張浪費,奢靡腐化,道德敗壞。從暴露出來的信息可以看出,國有特大型企業的負責人紛紛落馬,有些單位的領導班子塌方似的垮掉。
其次,國有企業具有天然的壟斷性質。私人資本的民企被擠壓,被邊緣化。使民企發展的空間特別狹小,民企在融資,經營,銷售等諸方面都受到國企的掣肘。沒有了發展空間,逼得民企只好出逃。一些很有作為的民企,跑到國外去辦廠。
因為在國企,幹部工人都滋長了鐵飯碗的思維。他們的創新能力漸漸退化。他們往往人浮於事,不求進取。佛系思想成為了一種時尚,因此在國有企業里,工作效率很低。資源浪費現象和環境破壞現象都非常嚴重。
所以國企的改革需要中國領導人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果敢,對國企的產權制度,經營理念,用人機制,管理方式等等進行可以與世界接軌的改革。藉以消除中國改革開放遇到的瓶頸。如果中美貿易摩擦能倒逼中國加快國企的改革步伐,倒逼中國加大科研創新的力度,摘掉山寨能手的帽子,戴上自主產權的桂冠。這可能是美國獻給中國人民的一份珍貴的厚禮。
結語
在對待中美關係的問題上,中國有些人,包括一些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教授學者,他們患有嚴重的「恐美症」。他們總是把「美帝亡我之心不死」掛在嘴邊。整天提心弔膽,怕被美帝亡了自己。他們就像丟了斧子的那個古代人,看美國全是陰謀,逢美必反。那個古代人在找到了斧子以後才恢復了正常的心態。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c43e85ba-f00f-45ff-94ab-65fa80deafb6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