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津湖戰役」最後發生了什麼?

最近,很多人讓說說熱映的《長津湖》,因為沒看這個電影,所以我沒法評論,但是可以聊一點電影裡沒演的事。 

「長津湖戰役」,志願軍的戰術目標是消滅美帝的海軍陸戰隊第一師,也就是常說的陸戰一師,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還是被陸戰一師從重重包圍中逃跑了。 

一般對長津湖戰役的結尾都是這麼描述的,陸戰一師從朝鮮興南港乘坐軍艦倉皇逃竄,從此聯合國軍完全撤離朝鮮北方。

那麼陸戰一師逃跑的時候發生了什麼呢? 

劉伯承元帥在南京軍事學院的一次講話里說過:長津湖一戰,一個兵團的兵力圍住美國陸戰一師,沒有能夠殲滅,也沒有能夠擊潰,付出了10倍於敵人的代價,讓美軍全建制地撤出戰鬥,還帶走了所有的傷員和武器裝備。 

其實他說的還不全對,陸戰一師不僅帶走了傷員和武器裝備,包括105,000名士兵、17,500輛車輛及350,000噸物資被,他們甚至還帶走了98,000名平民。 

為了運走這些東西,美帝海軍出動了第90特遣艦隊共計193艘各型運輸船隻。 

其中最著名的一艘貨輪,是美帝海軍的梅雷迪思號勝利輪(英語:SS Meredith Victory)。 

這是一艘貨船,本來是拉貨的,但是為了撤離難民,美軍拆除了船上的設備,滿負荷裝人。

網絡圖片
網絡圖片

結果,這一艘船就撤走了14,000名朝鮮難民。這艘船也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單船撤離」。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勝了,志願軍為毛不繼續追到海上接着打呢? 

事實上,志願軍雖然在長津湖戰役中遭受了重大損失,但仍然對逃跑的敵人進行了頑強的追擊。 

參加戰役的宋時輪9兵團,是一支原來新四軍改編的部隊,包括20軍、26軍和27軍,是解放軍的精銳之一。

戰爭最後階段,20軍已經基本喪失了戰鬥力,雖然58師和60師加起來只剩下了200人,但仍然對美軍發動了突襲。 

在撤退過程中最後一次戰鬥是志願軍89師的一次伏擊,但也美軍第三師的道格特特遣隊擊退了。 

最後上來的27軍,則被美軍第90特遣艦隊的艦炮火力完全壓制住了。 

美帝在興南港海面部署了2艘巡洋艦、7艘驅逐艦和3艘火箭炮艦,軍艦一字排開,巨大的艦炮不間斷地向岸上的志願軍陣地24小時不間斷轟擊。

美軍在興南港還部署了一個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彈炮群,艦炮、陸炮火力和航空兵,構成了一個嚴密的火力網,在整個撤退過程中,美軍僅艦炮就發射了3.4萬發炮彈和1.28萬發火箭彈,猛烈程度超過了仁川登陸! 

長津湖戰役是1950年11月27日爆發的,美軍從12月6日開始突圍。 

12月15日,美陸戰1師撤離興南; 

12月17日,韓國首都師撤離興南; 

12月18日,韓國第1軍團殘部撤離興南; 

12月21日,美步兵第7師撤離興南。 

到12月24日,擔任撤退掩護任務的美步兵第3師9720名官兵,在興南海灘上的7個搭載地點同時登船,美軍完成了從興南港的撤退。

志願軍27軍在25日進入了興南港。 

美帝雖然在長津湖被打敗,但是這次撤仍然被美帝歷史學家稱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海上撤退行動」。 

這次撤退之後,陸戰1師,第41英國皇家海陸突擊隊和陸軍第31團級戰鬥隊因在作戰中的頑強表現獲得美國總統部隊嘉獎。 

14名陸戰隊員,2名陸軍士兵和1名海軍飛行員獲得榮譽勳章,所有在長津服役的聯合國軍士兵後來榮獲「長津精英」的美譽。 

2010年9月15日,朝鮮戰爭長津湖之戰退伍軍人紀念碑在彭德爾頓軍營由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詹姆斯·T·康韋將軍揭幕。 

值得一提的還有這次撤退中的韓國難民,美軍和韓國政府本來計劃是用火車運四千個基督教教徒去興南港隨美軍撤退。 

但由於想逃的人太多,有5000多個朝鮮人衝進火車裡,連車頂都坐滿了人。原定於午夜出發的列車到了凌晨3時才啟動。 

30公里多點的路,超載的列車整整爬行了三個小時才到達,還有更多沒擠上火車的朝鮮人自己步行趕往興南港。 

在興南港的現場總指揮是美第10軍副參謀長弗爾內,他本來都計劃好了多少船裝人,多少船裝貨,安排得妥妥的。 

然而,當看到一眼望不到邊的朝鮮難民的時候,弗爾內決定,「只裝人,不載貨」。 

12月24日,美第10軍司令部乘坐的「麥金萊山」號登陸艦帶領艦隊徐徐駛離港口。 

為防止志願軍奪取剩餘物資,艦隊邊撤退邊朝碼頭上的油桶及彈藥射擊,興南港被燒成了一片廢墟。 

艦隊一直開到韓國最南端的釜山港,但由於釜山一下子停不了這麼多船,有一些難民被轉送到浦項和巨濟島疏散。 

在航行的過程中,還有五個小孩在船上出生,被美軍稱為「泡菜1-5號」。 

雖然撤退的比較狼狽,但歷史證明了,這些人的選擇是英明的,在從北朝鮮南撤的難民中,就有韓國總統文在寅的老爸老媽。 

其餘的人雖然沒有當上總統,但是他們和他們的後代畢竟也能生活在一個有「三星手機」和「現代汽車」的國家裡,不用像沒逃出來的那些人,餓着肚子,天天喊XXX萬歲。

(全文轉自老魚辣評)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