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借道美國出訪中美洲的瓜地馬拉和貝里斯,以加強邦交關係。出訪前幾天,同樣位於中美洲的洪都拉斯突然轉向北京,中斷了與中華民國之間長達82年的邦交關係,這對台灣當局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再失一位堅固的邦交國。
北京一直試圖完全孤立台灣,以金錢搶奪台灣僅剩無幾的邦交國。截至目前,中華民國台灣剩下13個邦交國,包括中美洲2國(貝里斯、瓜地馬拉)、加勒比海4國(海地、聖基茨和尼維斯、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和太平洋4國(馬紹爾群島、瑙魯、帛琉、圖瓦盧),以及南美洲1國(巴拉圭)、非洲1國(史瓦帝尼)、歐洲1國(梵蒂岡)。中華民國於每一邦交國均設大使館。
洪都拉斯:82年邦誼敵不過中國金錢利誘
從1941年起,中華民國與洪都拉斯就建立公使級外交關係,在國民政府退居台灣後,洪都拉斯依然不離不棄,並在1965年將兩國關係升格為大使級。洪都拉斯人口約990萬人。
台灣曾多次在洪都拉斯亟需外援時伸出援手。1998年宏國遭受颶風災害,台灣捐助上千萬美元提供洪都拉斯賑災;2014年台灣援贈宏國行政專機及直升機,總計約3600萬美元。
2019年台灣提供3億美元貸款,協助宏國用於醫療教育經費和加強基礎建設。去年正值疫情期間,外交部採購一批1500萬元的快篩試劑,捐贈宏國作為防疫物資。為此,總統卡斯楚曾在推特發文感謝台灣協助洪都拉斯發展。
但隨着北京承諾在洪都拉斯投下巨資後,卡斯楚政府抵不住金錢誘惑,3月26日,洪都拉斯外交部宣布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隨後即與中國外交部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82年的邦誼就這樣劃下句號。
1)瓜地馬拉(Guatemala)
瓜地馬拉位於中美洲的,北與墨西哥接壤,東北鄰貝里斯,東南鄰洪都拉斯和薩爾瓦多。
從4世紀到10世紀瓜地馬拉地區地區是瑪雅文明的中心,西班牙人入侵瓜地馬拉後,幾乎完全摧毀了當地的瑪雅文化並開始殖民瓜地馬拉。
1821年9月15日,瓜地馬拉擺脫了西班牙的統治,成為中美洲聯邦的一員。
1840年,瓜地馬拉正式宣布獨立。
在歷經上百年的獨裁統治及內亂後,直到1986年1月,瓜地馬拉頒布憲法規定其為三權分立政體,瓜地馬拉才正式成為一個多黨制的,獨立的民主共和國。
2019年瓜地馬拉大選,代表奮起黨(Vamos party)賈麥岱 ( Giammattei )當選總統。
瓜地馬拉盛產咖啡、糖、香蕉與豆蔻等,其中又以咖啡為大宗,為全世界第六大咖啡生產國。
危地馬拉總人口約1700萬,其中43%的人口是當地瑪雅人的後裔。人均年收入約4900美元。
中華民國早在1933年6月15日就與瓜地馬拉建立了外交關係,直到今日,雙方在經貿投資、教育文化、產業技術、基礎建設、軍事、衛生等方面均有合作項目。
2)巴拉圭共和國(Republic of Paraguay)
巴拉圭是位於南美洲的主權國家,也是位於南美洲的內陸國家,地據巴拉圭河兩岸。其南邊國境完全與阿根廷接壤,東北與西北角則分別是巴西與玻利維亞。
巴拉圭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也是南方共同市場、聯合國、美洲國家組織、不結盟運動以及利馬集團的成員及創始國之一。
但根據全球民意測驗數據,巴拉圭經常被評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
1811年5月15日,巴拉圭民族發起武裝暴動,追求擺脫西班牙統治,並1842年宣布獨立。
巴拉圭的民主政制始於1989年軍事政變,推翻軍人執政的歷史。
1993年5月9日,巴拉圭舉行總統大選,候選人瓦斯莫西獲勝,成為巴拉圭40年來第一位民選文職總統,巴國遂轉為文人政府。
該國占地面積40.6萬平方公里,目前人口超過700萬。
巴拉圭於1957年7月8日與中華民國締結邦交,是南美洲唯一與中華民國擁有外交關係的國家。
3)貝里斯(Belize)
貝里斯是中美洲東海岸的一個獨立國家。北部與墨西哥接壤,南部和西部與危地馬拉接壤,東部瀕臨加勒比海。它的領土長約290公里,寬約110公里,是中美洲唯一沒有太平洋海岸線的國家。
1840年,英國與西班牙在貝里斯海岸發生武裝爭奪,最終西班牙放棄,英國正式將貝里斯視為殖民地。到了1981年9月21日,貝里斯宣告獨立, 成為英聯邦王國國家,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是其君主和國家元首。
貝里斯的人口大約為42萬。它是人口和人口密度最低的中美洲國家。
貝里斯經濟在傳統上以林業為主,近年來更依靠農業收入,特別是糖、柑桔類水果、可可、稻米、煙草、香蕉、牛肉。漁業也頗為重要。工業有造船、食品加工、紡織、家具、電池和捲菸。
貝里斯獨立後,一直在台灣保持接觸,但1987年2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搶先與貝里斯建交。
1989年10月13日,貝里斯轉向與中華民國台灣建立外交關係。中國立即與貝里斯中止外交關係。
4)海地共和國( Republic of Haiti)
海地是位於加勒比海的島國。東與多明尼加共和國接壤。
海地是美洲黑人人口比例最大(95%以上)的獨立共和國。也是美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年收入1943美元。
海地原為印第安人土著部落阿拉瓦克族居住地。1502年成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海地被割讓給法國,稱為法屬聖多明戈。
1791年黑人領袖杜桑•盧維圖爾領導海地人發動獨立戰爭。1804年,起義軍攻占首都太子港宣布獨立並成立共和國。
海地獨立後,政局動盪,獨裁者不斷上台又不斷被推翻。直到 1987年,海地制定憲法,正式開始民主制度。海地的人口大約1000萬,85%以上從事農業生產。
2021年7月8日,時任海地總統弗內爾•摩依士遭遇刺殺身亡。7月21日,海地政府依照摩依士生前的指派,由阿里埃爾•亨利正式就任總理,並接手代行總統職務。
目前,海地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未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設商貿辦事處。
5)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國(The Federation of Saint Kitts and Nevis)
聖尼位於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區小安地列斯群島北部背風群島,是一個由聖基茨島和尼維斯島組成的聯邦制島國,曾是加勒比海地區第一個英國殖民地,
該國總人口大約53萬,其中黑人占94%,官方語言是英語。
1983年9月19日,聖基茨和尼維斯聯邦國宣告獨立,成為一個英聯邦王國。
該國實行議會制,由國民議會多數黨領導人出任總理一職,而現任總理為特倫斯•德魯是該國獨立之後第四任的總理。
國家收入的一半來自旅遊業。
聖尼在獨立後立即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
6)聖露西亞(Saint Lucia)
聖露西亞是東加勒比海鄰近大西洋的島國。人口約18萬。
1639年,英國人入侵該島。之後被法國人占領。1814年,該島被劃為英國殖民地。
1979年2月22日,聖露西亞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為英聯邦成員國。
聖盧西亞沒有任何國際爭端,與美國、英國、加拿大和法國等大國保持友好關係。其經濟來源主要有石油工業和釀酒業。
1984年5月7日,中華民國政府與聖露西亞政府建立外交關係。
但在1997年8月29日,因聖露西亞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華民國與聖露西亞中止外交關係。
2007年4月30日,聖露西亞又與中華民國恢復外交關係。
2015年6月4日,聖露西亞在台北設立大使館。
7)聖文森及格瑞那丁(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是拉丁美洲的一個國家,由聖文森本島及一部分的格瑞那丁群島組成,面積共389平方公里,位於加勒比海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中的向風群島南部,聖露西亞及格瑞那丁之間,為大英國協王國的成員國。居民主要是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
該國曾被英國統治,1979年10月27日,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宣布獨立,但仍是英聯邦成員國兼英聯邦王國成員。
該國人口約12萬人,非裔黑人占約75%。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最主要的產業為農業和國際金融業,主要作物為香蕉。旅遊業也是重要的經濟收入來源。
1981年8月15日,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的總理訪問台灣,並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交。
8)史瓦帝尼王國(Kingdom of Eswatini)
史瓦帝尼王國是位於非洲南部的一個內陸國家。史瓦帝尼北、西、南三面均為南非共和國所包圍,東北面則與莫三比克共和國接壤。由於該國的英語官方舊國名是Swaziland,與歐洲的瑞士聯邦相近,因而有「非洲小瑞士」之稱。然而,也因為拼寫相近的關係,英文國名已經於2018年4月19日改為現名,但只有台灣譯名隨之更新作「史瓦帝尼」;中國大陸、港澳地區、新馬兩國仍然沿用舊名「斯威士蘭」。
史瓦帝尼是一個君主專制的國家,1968年9月6日獨立,1986年4月25日現任國王恩史瓦帝三世即位。
史瓦帝尼於1968年獨立建國時即與中華民國建交至今,兩國邦誼良好,高層互動不斷。
9)梵蒂岡城國(The Vatican City State)
梵蒂岡是由天主教會最高權力機構——聖座直接統治的內陸城邦(國中國),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領土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西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岡不僅是「國中國」,也是「城中國」。
梵蒂岡是天主教會最高領袖教宗駐地,自1929年起以《拉特朗條約》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城內建築物於198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梵蒂岡是一個選舉君主制的神權國家,梵蒂岡的元首——教宗,由80歲以下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無任期限制,可以自由請辭。
由於梵蒂岡城是意大利境內的一塊飛地,因此它的軍事防禦主要由義大利軍隊負責。
梵蒂岡城內大約有830名常住居民,大部分是神職人員,包括主教、神父、修女,以及著名的瑞士近衛隊(一支教宗的志願禁衛隊)。還有大約3,000名世俗工人,他們是梵蒂岡的主要勞動力,但都不住在梵蒂岡城內。
1922年,教廷派任首任宗座代表剛恆毅駐節於當時中華民國首都北京。至1942年7月,教廷正式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中國大陸淪陷後,教廷並沒有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8年9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梵蒂岡簽署臨時性主教任命協議,不過教廷方面表示在外交上依然會承認中華民國而並未改變邦交關係。
10)帛琉共和國(Republic of Palau)
帛琉是位於西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全國有約340座島嶼,總面積為459平方公里。
該島曾先後被西班牙、德國、日本占領,二次世界大戰後,帛琉同其它幾個太平洋群島一起成為美屬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的一部分。帛琉在1994年完全獨立。
帛琉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於1999年年底建交。
11)馬紹爾群島共和國(Republic of the Marshall Islands)
馬紹爾群島是位於北太平洋的島嶼國家。土地面積為181平方公里,海域面積達兩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不足7萬,分散定居在由1,156個島嶼組成的34個珊瑚環礁上。人口最多的環礁為馬久羅,亦為馬紹爾群島的首都。
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已經有人在馬紹爾群島定居,他們藉助由木棒編織的浮網在島嶼間航行。1884年這些島嶼被德國所占領。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占領了馬紹爾群島,一直管轄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該群島被美國占領。戰後,馬紹爾群島與其他的太平洋群島一同受美國治理的太平洋群島託管地管轄。1979年馬紹爾群島實施自治,並於1986年獲得獨立主權。
馬紹爾群島是一個總統制共和國,並與美國達成自由聯合關係。美國提供馬紹爾群島的國防、資金和社會服務。
馬紹爾群島曾在1990年11月16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建交,1998年11月20日馬紹爾群島轉而承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次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
12)瑙魯共和國(Republic of Nauru)
瑙魯是位於南太平洋密克羅尼西亞群島的島國。面積僅為21.3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也是世界上第三小的國家,僅大於摩納哥及梵蒂岡。瑙魯的人口約11,000人,位居世界倒數第三,僅多於圖瓦盧及梵蒂岡。
瑙魯在19世紀末被德意志帝國吞併成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瑙魯成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由澳洲、新西蘭和英國共同管治。第二次世界大戰諾魯被日本占領,直至1968年才獲得獨立。
獨立後,諾魯以特別會員身份加入英聯邦,並於2000年成為正式會員
諾魯是一個總統制的共和國,總統既是國家元首。
諾魯沒有自己的軍隊,只有民間的警察部隊,其國防於非正式的協議之下由澳洲負責。
1980年5月4日,瑙魯與中華民國建交,但是,2002年瑙魯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協議,宣布在當年7月21日建立外交關係,同時獲得1.3億美元捐助,兩天後中華民國宣布與諾魯斷交。
2005年5月14日,瑙魯又與中華民國恢復外交關係,同年5月3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斷交。
13)圖瓦盧(Tuvalu)
圖瓦盧是一個由九個環形珊瑚島群組成的島國,位於南太平洋,屬於大洋洲。圖瓦盧面積狹小,僅有26平方公里的國土,位居全球主權國家中倒數第四,僅大於瑙魯、摩納哥與梵蒂岡。由於地方偏僻且缺乏旅遊資源,圖瓦盧是全世界最少遊客到訪的國家。
該島於1915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並於1978年獲英國准許獨立。
全國人口約10萬人,當地主要語言為圖瓦盧語,英語為官方語言。
該島國無軍隊,僅有38員士兵。
1979年9月19日,圖瓦盧與中華民國建立外交關係。
本文由看新聞網原創、編譯或首發,並保留版權。轉載必須保持文本完整,聲明文章出自看新聞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b69774b7-dcd7-4aa5-a6e6-69dce6191eaf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