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中,俄國總統普京用核威懾作為阻止美國和北約干預的方式,不少人擔心這可能促使中國在台海戰爭里也會更早地就先亮出「核牌」來拒止美軍介入。不過,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國防分析人士普遍認為,身為「核小國」的中國不會傻到用自己的弱項去對上「核大國」的美國,加上中國的傳統武器如東風21D、東風26反艦導彈等已具備拒止美國的能力,中國不需要使再用核武來讓自己背負世界罵名。而俄羅斯一開始對烏克蘭採取有限度的軍事行動導致其戰事接連挫敗後,中國勢必會汲取教訓,在未來對台發動攻擊之初就必須要「夠狠」,並實施全面性的封鎖,以避免歐美源源不絕提供武器給台灣,就像提供給烏克蘭一樣,這才是台灣真正應該擔心的地方。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普京曾下令俄國戰略核武部隊進入「特別戰備狀態」,此舉引發國際社會擔憂,這也讓中國切身體會到核武戰略的價值。而曾經是核大國、擁有5000枚戰術核武器的烏克蘭,在核武「清零」後只能任人宰割。
觀察人士認為,美國不派兵支援烏克蘭,也跟其考量俄羅斯是世界最大核大國有關。
先亮核牌更具誘惑力?
《華爾街日報》4月9日報道,中國雖然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前即已發展核武,但美國是否出兵烏克蘭的謹慎態度可能強化了北京要更加重視發展核武作為威懾的決定。中國領導人把更強大的核武庫視為阻止美國直接介入台海衝突的一種方式。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戰爭困境》(WAR ON THE ROCKS)4月5日也報道,普京的核威懾可能促使中國在台海戰爭中先聲奪人,早期就先發出核威脅,以降低美國軍事干預的可能性,也會讓台灣更有可能投降。
報道指出,具體而言,中國領導人可以從一開始就強調三個行動方針:首先是發出核威脅,讓美國只能袖手旁觀。其次,封鎖台灣,以阻止增加任何補給的風險。第三,試圖斬首台灣的政治和軍事領導層,以削弱台灣軍民的防禦和抵抗。
《戰爭困境》說,雖然中國也有可能在傳統常規軍力表現不佳,又遭逢美國各式打擊後,才可能被迫走向核武邊緣,但烏克蘭戰爭似乎增加了中國從一開始就進入核威脅和核邊緣政策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在失敗的後期階段。因為儘早亮出「核牌」更具誘惑力,可以及早打擊美國,削弱其干預台海的意願,也會讓華盛頓與日本等前線盟友之間產生分歧。
不過,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有不同看法。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核威脅有點像是「懦夫賽局」(Chicken Game),又稱作膽小鬼遊戲,意旨在一場比賽中,兩部車相向而行,在即將迎面撞上之際,先轉向者就輸了比賽。核威懾也是如此,能讓對手感到害怕而轉向,就達到了核威懾的目的。
「核小國」對上核大國
他表示,普京之所以可以採取核威脅,是因為俄羅斯是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大國,大國吆喝別人不准動比較合理,但中國相較美國而言,是一個「核小國」,中國無需拿相對弱的核力量去嚇唬「核大國」。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去年六月發布的2021年度報告指出,俄羅斯擁有世界最多的核彈頭,達6255枚,美國有5550枚排名第二。中國雖已列世界第三大核武國家,但350枚的數量遠遠落後美國。
五角大樓去年十一月公布的中國軍力報告稱,中國到2030年可能將其核武庫中的核彈頭數量增加到1000枚。
李喜明說:「中國對美國而言是核小國,因為中國只有300多枚(核彈),對上美國5000多枚,中國或許有一個被動的嚇阻能力,但是要它主動出牌去嚇阻別人(美國)說,如果你敢進來(軍事介入) 我就實施核攻擊,這個在理論上我覺得行不通。」
李喜明並表示,中國若是在戰事不利後才使用核武,同樣行不通,因為核武如果是用在美國身上,那代表中國也將徹底毀滅。如果是用在台灣,對中國來說攻打台灣是「內戰」,歷史上沒有人拿核武去打「內戰」和打自己「同胞」的,中國打下台灣後還要去治理台灣,使用核武造成仇恨將不符合中國的政治目標。
傳統武器具A2/AD能力
李喜明說,中國核威脅的目的是為了不讓美國干預,但它現有的傳統武器如東風21D、東風26反艦導彈就已經聲稱具備「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能力,當中國用傳統武器就可讓美國有所顧忌而不敢進入台灣海域,就無須再使用核威脅來背負世界罪人的罵名。
李喜明強調:「核威脅是一種同歸於盡的雙重毀滅,它的威力在於不使用它。核武一旦被使用就沒有威力了,因為它已失去嚇阻能力,只剩下毀滅能力。」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國防與戰略研究所研究員許瑞麟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持相同看法。他也說,核武器背後的邏輯是它不應該被使用,因為核武是建立在「相互保證毀滅」的概念上。美中若真的發生核戰,美國擁有比中國還要多更多的核彈頭,美國在各式核打擊能力也上比中國有更多的選擇。相對而言,中國能對美國採取的核戰方程式比較少,所以中國如果率先打出「核牌」,對它本身的傷害可能更大。
核政策似有轉變
許瑞麟表示,中國不斷在加強其「第二擊」(second-strike)的能力,中國的核學說圍繞着「不率先使用」 (NFU,No First Use)政策,維持最低的核威懾能力。這意味着中國不想構建過多的核工具去超出他們所能夠維持的程度。
他說:「但最近很明顯,中國有了一些轉變,他們正在試圖擴大他們的武器庫,努力提高核武力量的生存能力,我認為他們最終可能正在偏離他們現有的學說。」
《華爾街日報》指中國偏遠西部地區100多座疑似飛彈發射井的工程已經加速。今年一月拍攝的衛星影像顯示,甘肅玉門關沙漠附近的120個疑似飛彈發射井的建築物中,最後45個臨時遮蔽物已被撤除,顯示所有最敏感的發射井工程均已完成。不過,中國媒體稱那些是當地正在興建的風力發電機基座,而不是飛彈發射井。
台灣國防部前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淡志隆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我不認為中國大陸會為了要防止美軍介入台海的目的,而特別去發展核子武器作為未來核威懾的手段,可是它仍然會去發展它的核子彈藥庫。」
淡志隆說,中國發展核武的目的只是為了建立一個核子大國的形象,可是真正用在台海戰爭的機率並不高,除了中國的傳統武器已能達到拒止美軍的威懾效果外,中國也會考量改革開放後好不容易建成的經濟發展與國際地位,可能會因為核戰而一夕歸零。
調整攻台戰略
淡志隆說,中國雖然使用核武的機率不高,但他們可能會調整攻台戰略,一個最大的趨勢就是一定會加強對台灣周邊海空域的封鎖,斷絕台灣所有的外援,不會讓台灣再像烏克蘭一樣一直獲得歐美源源不絕的武器供應。
他認為,如果解放軍能成功登陸台灣且能夠有效阻擋外援,他們會儘量避免死傷慘重的巷戰,而是透過控制道路、水電的「圍城」方式,迫使台灣屈服,而且「圍城」越久,對解放軍越有利。
除此之外,共軍對台發動第一擊的力道也可能會更強。許瑞麟研究員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初的武力使用非常謹慎與克制,因為他們認為戰爭可能在幾天內就能迅速結束,所以希望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烏克蘭的破壞,這也是為什麼俄羅斯在最剛開始沒有使用導彈和空中力量去轟炸烏克蘭的原因。直到戰爭兩周後,俄羅斯才意識到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才開始重新校準戰略並使用更多空中力量,這也會是解放軍學到的關鍵教訓之一。
戰爭儲備同盟
許瑞麟說:「除了提高韌性之外,解放軍如果真的想要進行一場類似性質的行動的話,那麼他們必須儘可能地無情,一開始就要做對的事情,如果非得動用空中力量去瓦解台灣的防禦就不能遲疑或忍住,而是必須要儘可能充分運用,才能徹底消滅台灣的空防系統和其他關鍵設施,或指揮控制設施等等。」
台灣前參謀總長李喜明表示,封鎖的軍事成本不高,所以不管解放軍用何種武力方式攻台,都極可能會配合運用封鎖的手段。面對這種威脅,單純就軍事作戰的角度而言,對台灣最好的援助方法應該是「戰爭儲備同盟」(WRSA:War Reserve Stocks for Allies),就好比美國平時就在以色列儲備了好幾十億美金的武器、裝備、補給,甚至連病床都有,這些資產是美國的,而不是以色列的,但一但有戰爭需要,美國可以隨時同意以色列使用。當然,如果將其他像能源儲備等項目考慮進去,則台灣需要純軍事作戰手段以外的反制方法。
李喜明說,「戰爭儲備盟邦」的重點在於平常就要有所準備,如果這些武器裝備平常就在台灣將會非常有用,也不怕中國封鎖台灣斷了外援,因為武器裝備都已經放在台灣了。但美國願不願意這樣做,牽涉到它的整體國家利益,只能看美國願意幫助台灣的決心有多強了」。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b1cec1c3-fecb-487c-ac3a-f80a2cd6692d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