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廠員工到外賣員,一個211碩士的「最後」選擇

01 歸屬感

剛開始做外賣員的時候,我沒有太多的抗拒,但會有一點點膽怯,因為要主動給一個陌生人打電話,後來慢慢就習慣了。其實不是說我適應或者不適應,更多意義上,我確實暫時沒有太多別的辦法。

第一次送外賣是去年夏天六七月份,系統給派了一個蛋糕,20厘米大小。蛋糕很難送,是易損品。萬一碰壞了得賠錢,那估計要掙一兩天。但我也沒辦法,只能小心點慢慢走。

那時,我還在一所職校教思想政治課。職校的學生太不好管了,抽煙打架。一個男生13歲,上了很多年武校,家長讓他回來到這裡上學,上着課,他就把前面那個女生的頭髮割了一段;兩個人吵架,他又照着那女生的頭扇了一巴掌。

最後只能報警。作為老師,你什麼也改變不了,只能教好自己的課。因為這門課不高考,學校又是民辦的,要考慮利潤、經營成本問題,這個課就變得可有可無。這兩個因素結合到一起,你就知道以後肯定會取消(這門課)。

我沒有太多焦慮,但會去想接下來怎麼辦?要不要學一些技能。但像我們普通人,要學一個東西,需要碰見某個特定的機會,慢慢試才行,不能只空想。最後只能去送外賣。當時我也想過送快遞,但還得整一輛三輪車,好一點的電三輪也要七八千,不便宜。送外賣是因為家裡本來就有一輛電瓶車。

剛開始都是晚上有空跑一會,提前適應一下。大概半年前,職校老師的那份工作就沒了。我開始全天跑。每天大概十幾二十單,每個月收入就3000塊錢吧,加上家屬的(收入),基本夠家庭開銷。

偶爾會遇到比較善意的人,就是打賞。一個男孩給一個女孩買水果,讓我送到學校門口,但那個女孩要5:30才下課,我在那裡等了一會兒。結果,那個女孩連男的叫啥都不知道。後來我才知道,這倆人應該是網友。就這麼點事,那個男孩打賞了6塊6。還有一些就是寫錯地址,離得近,我就給送過去。比較煩的就是有些保安不讓電瓶車進小區,只能走路進去。

外賣這個工作沒什麼特殊,網上講的那些段子,我都碰不着。大部分時間,你都見不着人,門縫一開,伸出來一支手,閃一眼,把東西拿走就行了。

騎手們沒事了會聚在一起聊天,像今天跑了多遠,拿了多少單。跑外賣的大都是本地小年輕,說實話,可能也沒上過什麼學,只到初中畢業,五六十歲的人也有,但不多。其實,我覺得外賣員不至於那麼辛苦,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在開小電車。

我本科在天津一所大學,畢業後,在我們當地一個金屬製造企業上班,2012年就(在老家)買了房。當時,我每個月的工資到手只有1000多塊錢,後來考研,2012年考上了廣西一個211大學的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後,我很順利地就到北京一個互聯網大廠做內容運營。

但往後我沒有走好職業之路。我在北京待了大概兩年,雖然不能說那是最好的時候,但它有新鮮感。我做的內容純搞笑,每天都在不停地看東西,因為每個小時都有要求,我們要審核多少條內容,工作壓力不算大。

那時跟人合租,(房租)一個月3000多塊,工資八九千塊,每個月能剩一點,但最後也都被我花了。我沒什麼愛好,喜歡買一點零碎的東西,比如充電寶會買好一點的。我經常去知春路那個沃爾瑪,我覺得超市還是比較友好的,多逛逛能發現一些奇奇怪怪的小東西。

有時候想起買房就沒有歸屬感。夜裡上到9點10點,走到樓下,還有燈是亮着的,到處都有人。我會覺得沒什麼意思,就像一個小螺絲釘。門口的保安長期都是固定的那兩三個人。

大部分同事工作一兩年之後陸續走了,一般大家都會說「多多保重,以後常聯繫」這樣。我當時也會感觸,想想將來自己可能也會回去。2017年春天,決定離開的時候,我也猶豫了一下。父母只說你自己想清楚就行。但房子我是沒辦法解決的,就還是回去吧。

02 選擇與落差

回老家的時候,我沒有太多積蓄,大概就幾萬塊錢。最早我對工作滿意的標準就是每個月工資三四千塊錢,但必須要交五險一金。

我找過行政、人力和文員。實話說,我原來是學管理學,但河南是農業大省,(安陽的)第三產業和服務業都不發達。現在我們這跟互聯網最相關的工作就是主播,前幾年少部分的傳媒公司在招公眾號編輯。

有些工作屬於「被動」離職。之前,朋友介紹了一個大專老師的兼職,做了大概一年,民辦學校的學生沒那麼多了,就不再需要兼職老師了。我還在物業公司幹過,前台打雜修電啥都干,一個月3000多塊錢,幹了三個月,也是屬於被動離職,因為老闆安排了一個親戚進去。

還有一些就是屬於客觀意義上的不合適。我在一個建築公司待過三個月,進去以後讓我寫文件,內容就是公司的長遠規劃。但這個東西我顯然不懂,它不是隨便百度一下看看就能整出來的,寫不出來我也沒辦法。實習期結束我就離開了,因為這個事我確實不會。

前兩年我在書店做過圖書管理員。這是街上貼的小廣告,當時去也是沒辦法,我暫時只能找到那份工作,但是錢太少了,(月薪)只有1000多塊錢。

很多人問我為啥不考公?我考過七八次,事業單位、公務員都有,慢慢放棄了。我數學不好,看那個題就跟外星文一樣。每次結果出來也不會很失望,因為真的不會,比如數學的排列組合,我到現在都搞不明白。

●大樹的視頻作品。圖源@慢叔叔來看看
●大樹的視頻作品。圖源@慢叔叔來看看

漸漸地,我覺得回來不是一個很好的決定,但那時的感受不像現在這樣深。當時還覺得有希望。這也因為我不太了解本地情況,熟悉以後,我才意識到這個城市的發展就是這樣,民營企業少,經濟也不是很發達,再怎麼費力可能也就這個樣子。

我也想過去做小生意,但沒有資源。之前我工作過的書店,就是我從小買書的地方。它屬於民營企業,從90年代到現在沒倒閉,不說掙多少錢,但在這個城市裡,不管是資源還是關係,它肯定有自己的分銷渠道。我沒有這些資源,可能10年、20年都做不起來。

做過的這些工作裡面,比較滿意就是書店管理員。它不算輕鬆,但我比較精通,而且它跟文字相關,我的接受程度會快一點。比如我瞄一眼這本書,就大概知道它在說什麼。

其實我也浪費了很多時間,一部分時間在家閒着,一部分時間在尋找的路上,就是找各種事兒干,還有一部分時間是做自媒體,最後也沒有成。

自媒體能發財,這是大家都公認的事情,誰不想發財對不對?當時網上謠言太多,我就專門找一些闢謠的文章,直接複製過來,算是轉載的一種。我從來沒想過去做原創,直到這兩年我才明白,做自媒體需要一個固定的形象,要持續不斷地輸出內容。所以這就是我不太聰明的地方,腦子確實慢了一點。

事實上,雖然心裡有落差,但每次有新工作,只要我會就行。不過,所有的落差都不如辦公環境來得直接明顯:有一回,我到一個醫藥工廠應聘人事。那個辦公室就是公路邊的一間民房,類似移動板房,只不過是磚砌的,周圍沒有樓房,就是一片村子。

落差不是因為環境本身,而是讓我覺得,這個地方的發展就這樣了。這也是我不太聰明的地方,得看見了才能感覺到,看不見就感覺不到,沒有超前意識,想事情比較單一。

我找了很多工作,但還是沒有一個穩定的職位。慢慢地,我就開始接受了。畢竟穩定的不是很好找,但你可能會遇到需要錢的時候,所以,我短時間內就只能做這個(外賣)。這就是現實,你只能接受它。這種心態很像上學的時候,絕大部分學生都想考好,有人可能努力了,但方法不對。

03 「接受自己的現狀」

以前的那些同事大部分都回老家了。唯一有聯繫的一個男生在武漢,通過自學,現在在做程序員,但武漢畢竟是大城市。我有一些同學在做管理層,有時候在送餐的路上,我就會想,這個差距是怎麼造成的?

當然現在去想的話,其實我應該在(回老家)時找人指導,或者多問,了解清楚當地有什麼產業,可能(境遇)會好一些。像小地方,比較體面的工作就是公務員和老師,如果想好要回老家,當初就應該學文學專業,回來當老師,這個規劃就會好一點。

更多的時候,我不是對某個具體的選擇後悔,而是後悔一直在變的狀態。

這幾年我想明白了幾件事情:比如在小城市,你可能要從事一些跟實體相關的工作;第二這個工作可能必須有人帶着你,他可能願意跟你說某些事情。有時候,我也會覺得人生的際遇被很多因素影響,比如一個好同事,一個好領導;還有家庭因素,比如說開公司的同學,家裡一直以來都在做生意。

家裡人(對送外賣)沒有太多想法,覺得只要合理合法掙錢就行了。我愛人在輔導機構當老師,送外賣之前,我跟她提過,她沒有太多特別的反應,就說去吧。有時她也會勸我去當老師,這可能也是一個選擇,但你要重新撿起初中的課本,我一般會說沒問題,有時間會看一下。

除了家裡人,沒人知道我在跑外賣。我跟以前的同學都沒怎麼聯繫了,現在聯繫最多的就是一個在超市做揀貨員的男生。過年的時候,親戚會問,父母都說我在當老師,因為我以前確實也做過老師。我比較能理解,這也很正常,畢竟外賣處於「鄙視鏈」的底端。我一般不會在家裡穿(外賣服)出門,一般電瓶車走個三分鐘(再穿)就行了。

從我們普遍的認知來說,外賣員就是最差的了。在我評論的下面,有人的說法很過分。比如會說,送外賣是走投無路的人才幹的。至少還有這樣一條路,怎麼能說走投無路?其實外賣真的就是一份工作而已,無非就是天天在跑。

話說回來,某種意義上,外賣和快遞可能是最穩定的工作,因為沒有失業的風險。收入再不好,只要你下勁去做,它也能維持正常生活。一般我就是早上10點左右出門,然後三四點回家歇一會,五點再接着出去,一般八點就能回家,小城市你基本只要在比較熱鬧的地方等活就行。

我也會懷疑讀書的意義,讀書跟掙錢之間的關係。但每個人的經歷比較複雜,現在社會跟幾十年前也不一樣,職業高度細化,掙錢跟讀不讀書,確實關係不是很大。但是對於小孩,我覺得還是先讓他上學讀書,成績要儘量好,畢竟他還是要往社會地位高的職業上去啊。

我不是迷茫,就是比較無力你知道嗎?有勁沒地方使,不知道要怎麼使,往哪裡使?這兩年,這種感受特別強烈,隨着年齡往上走,很多你會想得越來越明白。但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不想了,沒什麼意義,接受自己的現狀。

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開個小超市,因為我覺得第一穩,第二可能相對離家近點,什麼事都好照應。你看有大超市「完犢子」的,我還沒見過家門口小超市完的。但這個事情估計挺難的,怎麼也得十幾二十萬吧。

(文中講述者為化名)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極晝工作室

 

關注時事,訂閱新聞郵件
本訂閱可隨時取消

評論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