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檢討龍應台女士似乎成為一種風氣,本來不覺得須認真看待,但實際閱讀該篇臉書文章,卻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龍女士該文的開頭和結尾以「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作為頭尾呼應的主旨,我想大部分人都將「反戰」當作討論的重點,但我卻覺得「不管你說什麼」才是應該討論的核心。
以上述那句話的語意來看,代表只要立場不同(不反戰),對方說的話一概不聽,也就是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我相當好奇,會說出這樣的語句,是不是一種對知識分子「道德風骨」的自我想像?是不是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芳自賞?讓我訝異的是,龍女士身為前文化部長,口出此言實在令人不禁忖度,難道她以往面對文化政策的不同意見討論時,都是抱持著這樣態度嗎?
而發表此文的契機-是因為閱讀了和維也納有關的20世紀初期藝術史,想到幾年後本地所捲入的戰爭(我猜是一戰),心中有感,緣發此文。
這非常有意思,因為從歷史上來看,一戰發生的主因,是因為奧匈帝國(以維也納為首都)在1908年時併吞波士尼亞(Bosnia and Herzegovina)地區,才導致後來的王儲斐迪南到此視察時被刺殺,並直接引發一次大戰。
但當初為什麼,奧匈帝國即使不顧國際形象,也要強行併吞波士尼亞呢?因為該地的名義持有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政治衰敗,國內的青年土耳其黨人看不下去起來革命,主張推行君主立憲。奧匈帝國怕革命燒到波士尼亞,也正好抓住這混水摸魚的機會,將已是自己實質控制的波士尼亞地區(名義上仍是奧斯曼帝國領土)給正式吞併。
那俄國呢?標榜泛斯拉夫主義,並且對巴爾幹一向有野心的俄國理論上不會坐視不管,但1905年日俄戰爭,俄國被日本打得亂七八糟,加上戰後政府顏面掃地,國內革命四起,根本沒能力再和奧匈帝國及其盟友-德國互斗,所以也承認了奧匈帝國對波士尼亞的併吞。波士尼亞裡面反奧的穆斯林和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就這樣「被出賣」了。
所以說實話,戰爭從來就是「把人民當籌碼、豪賭一盤」的舉動,而且往往侵略他國的那方,更會將這套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小國之所以被侵略,多半是因為本來的靠山-其他大國已經不行了,另一個大國覺得有機可趁,才會打過來,小國自己不管再多麼鄉愿,心裡多麼反戰,只要時機點一到,還是有可能被侵略。當然,除非未戰先投降。
我無意要過度批判龍女士,我敬重龍女士的文化涵養、文學造詣,也欣賞龍女士的藝術品味。但吾人常提「求同存異」,大抵存異容易,求同困難。沒有討論空間的零和賽局,不會有求同的可能性,而心中存異,說出的話語必定針鋒相對,更以令對方出醜難堪為最高宗旨。試問,這難道是文化社會發展的指標之一?龍女士身為一個有風骨的文化人,是不是應該敞開心胸,以開懷包容的心,俯身傾聽「不反戰者」的論述?
(※作者為自由作家,全文轉自上報)
本文由看新聞網轉載發布,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 看新聞網僅提供信息發布平台,文章或有適當刪改。
本文網址:https://vct.news/zh-hant/news/adb38d58-9a70-4e69-bc72-1f9e0a891aa4
評論被關閉。